中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死亡人数超万,如今却鲜有人知

地震是人类面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的破坏性极强,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巨大的。

目前全球历史上死亡20万人以上的地震共有13次,有3次发生在最中国,分别是1556年华州大地震、1920年海原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

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深夜,地处陕西关中的同州府华县发生了特大地震。

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以及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为严重,故称为华县大地震,也称关中大地震。

陕西关中是当时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因此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最为惨重。关于这次大地震,没有专门的文献记载流传于世。

后世的学者基本上是从《明史》、《明实录》、地方志书、个人文集以及碑刻资料等文献资料中,了解当时地震的大概状况及损毁情况。

结合这次地震的相关史料,今天的学者利用现代化技术对陕西渭南等地区的地质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后推断,当时地震强度为里氏8至8.3级,震中位置在今陕西渭南华州区(34.5°N,109.7°E),震中烈度高达12度。

虽然这次地震的震级较高,但不是我国有记载的最强地震,却是烈度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这场大地震发生前,并非没有先兆。

据明隆庆年编纂的《华州志》记载:“十二日晡时(即申时,指下午3点至5点之间),觉地眩晕,因而头晕,天昏惨,及夜半月益无光,地仄立,苑树如数扑地,忽西南如万车惊突,又如雷自地出,民惊溃,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

万历年间编纂的《华阴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内容。

这说明陕西华州、华阴一带就是这场大地震的震中,而不是受其他地方地震所波及。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夜晚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之间),大地震爆发。

据《华阴县志》记载:“午夜时分,华岳山鸣,天摇地动,四处塌陷,地面涌水,房屋倒塌,西岳庙毁,华阴所有寺庙尽倾,华同(华州和同州)之民死者十数有六。”

《明史》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伴随着地震,地裂、地陷、山崩、滑坡、水患、火灾等次生灾害相继发生。

如“华州处处陷裂,大者出水出火,人坠其中,掘丈余方得,山川移易,道路改观,屹然而起者成阜,砍然而下者成壑,倏然而涌者成泉,忽然裂者成涧。”

这次地震的震中地区,在渭河下游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和山西的永济一带。

地震波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宁夏、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十省区,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

重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地震有感范围为227个县。

地震造成死亡人数83万人(有姓名记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一年内,就在正月、三月、五月、六月和十月发生了五次余震,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这次地震的余震,大约延续了十几年的时间。

这场大地震,不仅造成了大批人员的伤亡,还使得许多地方裂开了纵横交错的长川巨壑,平地上甚至凸起了众多连绵的土丘。

以产金闻名的陕西渭南赤水山,一夜之间陷入地中;神川原上风景秀丽的五指山,其五座山峰全部崩坠,渭河河道北移了五公里多......

这次地震,对大批古建和历史遗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原高15层,地震导致塔身震裂,塔顶震毁,只剩下13层。

小雁塔

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在这次地震中,也“塔顶坠压使碑亭断”。

西安城外的佛教古刹华严寺,在这场地震中化为一片瓦砾。

女皇武则天的乾陵在这次地震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乾陵前站立的61座蕃臣石像的头,在这次地震中被震断。

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114块《开成石经》碑刻,有40块在这次地震中被折断。

其他历代碑石,如《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皇市诞碑》、《孔子庙堂碑》、《不空和尚碑》、《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碑》、《三坟记碑》等,或扑倒于地,或折为数段。

后来,虽然经过多方整理修复,但仍然难以恢复原貌,这成为西安碑林历史上一次非人为造成的浩劫。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据史料记载,一个叫米仲良的大户,全家老少并家仆共85口,全部遇难;另一个叫陈朝元的大户,全家118口,全部遇难;河东道参议的全家老少仅剩下一个七岁男童。

除了平民百姓外,致仕归乡的南京兵部尚书朝邑人邦奇、关中大儒三原人马理、国子监祭酒华州人王继祯、刑部员外郎渭南人贺承光等,大小官吏数百人都在这场地震中遇难。

这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是1924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的8倍,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的3.5倍。

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成为人类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地震灾害。之所以受损严重,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关中地区所处的渭河谷地,是一个东西向的低地,其南边是急剧隆起的秦岭,北边是北山山脉,关中地区就是一个“地堑”。

当发生地壳运动时,“地堑”发生断裂的几率远远大于相对平整的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黄土的土质疏松,容易崩塌,一旦地震发生,后果十分严重。

黄土的土质极为适合打造居住的窑洞,所以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居民大多居住在黄土塬的窑洞之中。

这种结构的居住环境,平时冬暖夏凉,极为舒适,可一旦有剧烈的地震发生,十分容易坍塌。

明嘉靖三十四年的这场大地震也印证了这一点,多数死亡人员都是被坍塌的窑洞和建筑等压砸而死。

地震发生时,人们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采取恰当的措施保护自己,因此造成了这次地震较高的死亡率。

地震造成的黄土滑坡和崩塌,使得包括黄河在内的众多河流堵塞,形成了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水患。

地裂、地陷、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

震后水灾、火灾、瘟疫等次生灾害,对百姓生命的威胁并不亚于地震本身。

关中大地震发生在隆冬季节,从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百姓惊魂未定,衣食无着落,又面临新的死亡威胁,一时哀鸿遍野,哭声动地。

一些强盗惯匪和不法之徒乘机结伙抢劫,使得社会秩序空前混乱。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百姓缺乏自救和恢复生产的能力。而明朝政府和官员面对这样严重的灾情,并没有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方案,来安置百姓和引导百姓自救和恢复秩序。

据统计,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蒲城等地死去的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0%、60%、60%、70%、70%。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的一个朝代,陕西省也是地震活跃的地区之一。

自有史料记载以来,陕西共发生有感地震400余次,破坏性地震60余次。

烈性地震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可能无法提前预测到地震。眼下我们对抗地震的手段,只能是提高建筑的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THE END
0.深情回望历次全国妇代会口述实录回顾康克清参加妇代会的经历,从1949年3月24日至4月3日出席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88年9月1日至6日出席中国妇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近40年的岁月里,她和全国妇联的同志们持之奋斗,推动了新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不断开创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篇章。 jvzq<84svi€/ejx0ep5gpƒo1|v€m1ƒlhpuye1vyrn1814<631v814<6345e5;A;;654ivvq
1.新疆历史十大地震新疆发生过哪些大地震新疆历年大地震盘点→买中国十大最不容易地震的城市 中国最容易地震的十大省份 世界十大地震多发国家 伤亡最惨重的十大日本地震 土耳其历史十大地震 吉林历史十大地震 河南历史十大地震 台湾历史十大地震 云南历史十大地震 人类有史以来十大最强地震 甘肃历史十大地震 四川历史十大地震 河北历史十大地震 广东历史十大地震 内蒙jvzquC41o0sbkptq0eun1}tr16844=>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