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先进个人事迹摘登
胡剑峰:形成成果应用“一张图”
李航天(整理)
职务:湖北省黄冈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事迹:胡剑峰坚持“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他带领团队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实际,形成黄冈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一张图”、风险隐患巡查和信息报送“四个五”工作法等。
胡剑峰(上图右一)作为湖北省黄冈市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具体负责人,认真学习工作方案、技术规范和有关细则,加强普查宣传,做好准备工作。过程中,他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抢抓进度,高质量完成调查任务。在调查任务结束后,他专注于普查数据应用工作的部署和谋划。
提前准备强谋划 科学部署保进度
按照各阶段的工作特点和所要完成的任务,胡剑峰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头,认真核定普查工作任务量,加强普查宣传,优化普查方案,论证制定业务经费测算并汇报落实经费保障,开展技术培训,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
胡剑峰作为市普查办公室主任,定期召开普查人员业务知识研讨会,及时解决在普查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其他疑难问题,带领大家排除困难,从中解决实际问题,扫清拦路虎,确保该市普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大胆创新定举措 信息网络全覆盖
三年来,胡剑峰带领团队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形成了黄冈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一张图、风险隐患巡查和信息报送“四个五”工作法等。
胡剑峰依托黄冈市风险普查的基础数据和评估区划成果,稳步推进建成黄冈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一张图”。黄冈市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将夯实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基础与支持当前防灾减灾救灾需求相结合,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入库、成果展示、数据分析、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五大功能,为该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统筹调度显张力 合力推进稳质量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胡剑峰为积极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坚持以身作则,充分调动普查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黄冈市普查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开展好各项业务工作。
该项工作开展以来,胡剑峰经常坚持“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与朋友的相聚,全身心扑在普查工作上。调查任务结束,他又投入到普查成果应用工作谋划和部署上来,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李涌波:立足实际注重社会效益
李航天(整理)
职务:四川省减灾中心副主任
事迹:李涌波带领团队扎实开展图件及报告的编制,经历多轮数据更新、规范调整、底图校对,完成国家评估与区划系统图件7轮省级任务编制,5轮市县级系统编制。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李涌波(上图左)站在普查工作的最前沿,作为四川省普查工作技术和业务的牵头人,李涌波带领普查专班全体业务组成员,不断探索普查的新方法、新途径,推动该省普查调查和评估与区划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坚定决心迎挑战 勇攀高峰志如虹
在海拔3700米的甘孜州色达县,李涌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执行色达县普查任务期间,由于房间供氧设备出现故障,她和团队成员们不得不忍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一边挂着氧气瓶,一边坚持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完成了工作。
在培训指导基层工作人员时,她总是亲自上阵,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普查工作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尽管她的嗓子已经沙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但她仍然坚持为大家传授经验、剖析问题。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基层工作人员深受感动,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攻坚破难凝合力 精细谋划获成果
评估与区划工作任务是普查工作的核心内容,李涌波带领团队探索构建“行业部门+直属事业单位+高校”的专班模式,这支由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机关处室、省减灾中心、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西华大学及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林草、气象、地震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而成的专班团队将不同领域的专业优势和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推动普查工作的强大合力。
李涌波带领团队组织了近1200名市县级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先后开展4轮市级指标权重培训和打分工作。扎实开展图件及报告的编制,先后经历多轮数据更新、规范调整、底图校对,完成国家评估与区划系统图件7轮省级任务编制,5轮市县级系统编制;完成了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共计204个单元的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报告编制工作,其中,涵盖历史灾害等七大模块,共计1225个单模块报告。累计制作评估图件7962套,编写文字报告2400万余字。同时,严格成果审核,分批组织市县经办工作人员40余人次到省普查办工作专班跟班学习,组织5个工作组赴21个市(州)开展成果报告解读。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为推动成果应用,李涌波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组织三个试点县召开“转转会”,即由三个试点地区市县普查办负责同志轮流到三个试点县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调研,省市县三级普查办密切参与沟通对接,实地督导指导十余次,专班先后6次共计31人次沉浸式蹲点指导。
她和团队提出“紧扣普查成果数据,结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工作思路建议,在眉山市仁寿县普查成果应用试点中得到大力推广。该县先后完成了服务基层综合监测预警与会商研判、开展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开展精细化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主要工作。
黄帅堂:当好防范地震灾害的“守夜人”
李航天(整理)
职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工程师
事迹:黄帅堂组织团队完成阿图什市、青河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静县、乌恰县、哈密市伊州区1:5万活动断层分布图、1:5万活动断层避让图及说明书编制,并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在线汇交。同时,作为专项负责和协调人,完成了新疆1:25万地震构造图编制、成果报告、说明书编写。
作为震害预防领域的一名普通专业技术人员,一把冰镐、一个罗盘、一部RTK、一个采样箱,就是黄帅堂(上图)和同事开展野外活动断层调查的全部家当。他们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大地,用奉献和担当履行着“守夜人”的初心使命。
牢记使命奋力拼搏 不惧困难勇毅前行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地质结构复杂,活动构造繁多且活跃,活动断层多达近200条,开展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难度极大。为了能够尽快掌握工作方法,黄帅堂主动请缨承担库车市1∶25万地震构造图和1∶5万活动断层分布图的编制工作。为查明断层准确分布,黄帅堂与同事踏天山、入昆仑、蹚冰河、穿沙漠,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帕米尔—青藏高原无人区和戈壁沙漠。
2021年,在南天山内部开展哈尔克山断裂调查时,从乌孙古道到达断层需要穿过水深近2米的河道,项目组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向当地老乡租了马匹。对于从来没有骑过马的黄帅堂来说,骑马蹚过河谷,并在起伏不定的的地形上前行,他心里有些害怕,但是想想自己这项工作能够给以后的应急工作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和同事一起前往了目的地。
踏实肯干无怨无悔 严谨细致有序推进
2022年下半年,在开展地震灾害防治区划与评估工作时,黄帅堂负责全疆1:5万活动断层避让区划图的编制和在线汇交工作。黄帅堂一直强调,工作是干不完的,但总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干,干了总有结果。
野外探查工作结束后,黄帅堂和同事开始着手室内数据分析录入工作,他们一边分析整理各项数据、图纸,一边开展质检指标项、逻辑关系的培训,一边进行构造图编制、成果报告编写、说明书编写。
黄帅堂领导团队完成了阿图什市、青河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静县、乌恰县、哈密市伊州区1:5万活动断层分布图、1:5万活动断层避让图及说明书编制,并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在线汇交。同时,他作为专项负责和协调人,完成了新疆1:25万地震构造图编制、成果报告、说明书编写。
奔赴现场详细调查 查以致用造福群众
在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的过程中,新疆境内相继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黄帅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21年拜城5.4级地震和2024年乌什7.1级地震。在这两个地震发生前,黄帅堂和同事都开展过相关调查工作。
2021年拜城5.4级地震震中位于老虎台乡,以前对该地区的断层调查工作成果很少,依托风险普查任务专项,黄帅堂和同事发现了老虎台断裂的存在,并对该断层的性质和活动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将获取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为震后应急处置、救援以及灾后选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2022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委托他所在的部门对南天山西段的迈丹—沙依拉姆断裂开展风险普查专项任务,他作为业务骨干,全程参与了断层的调查工作。2024年乌什地震发生后,黄帅堂快速调集了相关数据,为抗震救灾、烈度评定以及震后科学考察提供了数据支撑。
黄帅堂进一步收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了新疆地区重要活动断层的运动学参数、古地震研究等数据,对于准确把握新疆地震宏观活动特征、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具有现实意义。目前,该成果已运用于新疆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以及房屋设施排查整治中,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杨雪清:提供重要一手数据源
李航天(整理)
职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灾害监测评估处处长
事迹:杨雪清带领团队研发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软件系统,支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985个县级单位、2.4万余个用户的普查数据采集和质量检查、进度管理等工作。
杨雪清(上图左一)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负责此项工作的技术负责人,担任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的林草行业专家。在她的带领下,各项林草调查任务落实、高效推进,她的敬业精神在团队中树立了标杆,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战略谋划强力攻关 融合创新科技驱动
风险调查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过程中,她提出将传统建模方式与大数据、机器学习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思路,带领团队成员探索传统森林资源调查与机器学习、遥感定量反演等技术相结合的建模体系和方案,成功研发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软件系统,支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985个县级单位、2.4万余个用户的工作。
履责于行培训传承 保质保量实干笃行
杨雪清带领团队对各级有关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开展5次全国性培训,参训人员达3万多人次,累计授课时长超15小时;制作发布在理论和操作上具有较强指导性、实战性的教学视频,免费发放各级单位学习使用;牵头编辑出版近50万字的《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调查与评估》培训教材。评估区划工作阶段,她带领团队率先提出全面开展国家尺度森林火灾的风险评估方法,完成第一个基于海量数据的森林火灾风险因子全流程标准化评估,为指导地方工作奠定基础。
高位统筹布局应用 成果转化反哺科研
杨雪清组织编制《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指导意见》《林草火灾风险普查常态化工作方案》,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她带领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中国林草火灾风险管理创新发展:基于普查数据建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模型,应用于2024年春节以来贵州省的多次山火损失评估;基于普查测定的全国主要树种(组)林下可燃物多项指标,为林火发生发展、火强度大小及扑火难易程度预测提供一手数据源,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
史铁花:总结推广开创性经验
李航天(整理)
职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抗震研究所鉴定与加固改造研究中心主任
事迹:史铁花研究主编完成《城镇房屋建筑调查技术导则》等,推进普查成果在信息化建设、城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史铁花(上图右二)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试点、普查调查、数据质检汇交、隐患评估等工作中积极承担重点、难点任务,形成独特的经验和做法,并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敢于担当攻坚克难 勇于创新技术过硬
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尚属首次,史铁花从立项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房屋调查数据线上巡检工作中,史铁花对巡检人员开展详细技术培训,并组织40余名技术专家,对巡检报告进行审核,把好数据质量关。
史铁花研究主编了城镇房屋建筑调查技术及抗震隐患评价等相关标准。由于没有可参考的标准和经验,她多次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研究探讨,不时与国务院普查办进行技术对接和协调,主编完成《城镇房屋建筑调查技术导则》和《房屋建筑调查》培训教材等,为房屋建筑普查提供技术支撑。之后她又在三个月内,带领项目组成员完成《城镇房屋抗震隐患评价技术导则》,为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扎根一线认真勤勉 使命在肩意气风发
为了让全社会重视并配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史铁花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震专委会微信公众号组织发表了10篇风险普查技术专刊文章。在《城市与减灾》等期刊发表《房屋抗震设防普查助力自然灾害防治“九大重点工程”》等文章。
普查主要工作收官后,史铁花着手致力于普查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普查成果在信息化建设、城乡建设管理、城市更新等方面的应用。
不畏艰险赶赴震区 持续创新成效显著
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以及2024年1月新疆乌什发生7.1级地震后,史铁花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指导和支撑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应急评估工作,查看房屋受损情况。她带领团队跑遍灾区受灾最严重的现场,撰写房屋受损震害调查报告,为灾后重建、常态化防震减灾等工作建言献策。
史铁花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城市大型及重要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研究,为房屋加固改造提供范例和指导。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先进集体事迹摘登
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减灾评估处
当好国务院普查办的参谋助手
国务院普查办综合组
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减灾评估处讨论核对普查工作进度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协同任务重、工作难度大。2020年以来,应急管理部综合减灾和改革协调司减灾评估处协助开展全国普查顶层设计、部署推进工作。在应急管理部党委和部综合减灾司的带领下,以紧紧围绕普查工作中心,处处服务普查工作大局为目标,推进普查各项工作。
协助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减灾评估处承担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职责,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责,组织编制了试点版普查总体方案、工作方案、实施方案等,百余次与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交流讨论,为做好普查工作顶层设计提供意见建议。
普查遵循“调查—评估—区划”的技术路线,每到各项工作转段衔接的关键节点,减灾评估处都承担普查领导小组会议筹办职责,不仅承担起草会议方案、协助组织实施、准备会议材料等任务,还在会后即刻组织专题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助力实现全国普查工作的高位推动。减灾评估处积极发挥统筹谋划作用,参与了全国6轮次试点工作设计、组织和总结工作,协助指导地方选取122个县、35个市、1个省测试并完善多层级普查工作实施模式。
为给普查工作打好制度机制上的“四梁八柱”,减灾评估处牵头编制了普查会议、办文、宣传培训、资金和项目管理、安全保障、调度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参与起草并印发普查工作文件103项,制定年度、季度、月度重点工作计划;还牵头构建“5+1”工作组和技术组联合工作机制,捋顺统筹协调、宣传、联络、调查、评估区划、软件、成果应用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流程。资金支持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减灾评估处先后10余次配合财政部门完成全国普查经费申请、使用跟踪和绩效评价,帮助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草等行业部门和部分省份解决了普查经费难的问题。另外,通过印发文件、组织现场调研、召开联席会议、调度会议等多种方式,推动国家层面10余个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同步,避免出现“木桶效应”影响普查工作整体进展。
争做普查推进“排头兵”
推动普查各项任务按期完成,一个高效的办公中枢必不可少。减灾评估处先后保障召开了20次国务院普查办全体会议、15次全国省级普查办主任暨技术组会议、100次主任办公会议,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很好完成了国务院普查办各类会议等重要活动筹办和相关任务落实。
普查培训和宣传对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强化对普查工作者的培训,减灾评估处牵头组织技术专家编写并出版了24册普查系列培训教材,参与举办数十次线上、线下专题培训,20余万人次接受了有关灾害风险普查的专业教育培训。减灾评估处还协助组织召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次新闻发布会,全程参与组织39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开展“媒体基层行”活动。
担当成果应用“推动者”
减灾评估处及时跟进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参与起草普查成果应用指导意见、工作方案等文件,协调开展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长三角地区等专项评估,将普查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活动安全保障。减灾评估处还在全国68个市县组织开展县域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工作,指导相关地区在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业务、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领域深化成果,为服务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案例借鉴。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
以首善标准形成突破性成果
赵雪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减灾处赴延庆区调研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以下简称减灾处)承担了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工作,自2020年北京市启动风险普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强化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
高位推动普查工作落地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先后3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协助分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26个市级部门为成员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应急管理局,统筹组织实施全市普查工作。
减灾处抽调人员成立工作专班,编制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和各类制度规范,推动形成市、区、街乡三级联动、牵头与配合部门紧密衔接、2500余名干部积极参与的普查组织管理体系,先后组织召开2次全市动员部署会、12次主任办公会、66次专题会、100余次调研座谈会,积极协调市、区财政部门落实经费,有力推动普查工作落地生根。牵头建立“技术支撑单位+高校科研院所+项目实施企业”的技术队伍组建模式,推动各部门、各区在全国率先建立“综合+专业”的普查“两员”队伍近万名,组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近60万人次参与普查。吸纳130余名专家学者成立1个技术总体组和9个技术分组,召开技术交流和成果审核论证会90余次,先后11轮次征求采纳国务院普查办、各区、各部门的意见建议400余条。
先行先试扛起首都担当
减灾处主动作为,组织房山区完成试点“大会战”各项任务,为全国普查工作提供第一手参考样例。调查汇集11大领域、80小类、约587万条数据。减灾处牵头提前完成延庆区“一省一县”调查任务和评估区划工作,为冬奥会服务保障奠定坚实基础;率先完成通州区“一省一市”评估与区划任务,率先启动市(省)级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率先印发普查成果应用指导意见和数据成果共享管理办法,率先完成应急系统调查数据回流,率先完成所有调查及评估区划数据横向汇交,率先接续提出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计划。
普查摸清了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首次摸清了全市林下可燃物的“家底”,首次掌握了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信息和灾害属性,首次全面采集了所有公路设施的抗震、防洪等设防信息,首次建设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等。
普查成果切实服务社会
减灾处参与制定普查成果共享管理办法和应用指导意见,推动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减灾处参与制定《关于推进北京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从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社会层面三方面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构建全民应急下的政府—社会—公众一体化减灾格局的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建议。
在国务院普查办全程指导下,减灾处优先开展延庆冬奥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最终形成北京市冬奥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报告,并报北京冬奥组委。同时,将冬奥会风险评估组织实施模式应用到全市评估区划工作中,提升市级评估区划工作效率。减灾处会同相关处室开展破坏性地震情景构建研究。结合巨灾发生后不同时间节点面临的特殊情况,量化灾害的具体风险,完善灾后不同阶段防御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
针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工作的特点,减灾处结合静态数据及自然灾害实时监测数据等动态数据,构建了防汛和森林火灾风险形势分析模型,支撑乡镇、街道层级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计算、区级分析报告快速形成。
黑龙江省减灾中心
见成果 有成绩 收实效
张海涛
黑龙江省减灾中心工作人员向基层工作人员讲解演示基础应用平台采集更新系统使用方法
黑龙江省减灾中心以防灾减灾救灾科研攻关为主要业务,全体人员全线出动,有力保障了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助力黑龙江省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实干担当见成果
由于普查工作首次开展,黑龙江省减灾中心作为省普查办的主要工作团队,组织自然资源、水利、林草、气象、地震5个行业部门先行在通河县和鸡西市开展评估与区划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一人分管一环节、一人对接一部门的工作模式。进入省级评估与区划工作阶段后,黑龙江省减灾中心依据数据与成果综合性审核技术规范,综合审核行业8394项189908条评估与区划成果。坚持每项成果都要经过专家严格论证,每次论证都要充分听取基层代表意见,产出两套省级评估与区划成果。
为保证市县级评估与区划工作时效,黑龙江省减灾中心将13个市(地)、125个县(市、区)分为4个批次推进,与5个单灾种行业部门和市县两级普查办做到任务推进协同联动、工作节奏同频共振,形成了一体化统筹、同步化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高质量产出了13个市级、125个县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与区划成果。
全力攻坚有成绩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本次普查工作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由于数据库建设工作专业性较强,为解决普查基础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硬件资源不适配、网络环境不畅通等问题,黑龙江省减灾中心争取到将普查基础数据库列入第一批政务云上云项目和部署硬件环境所需资金,购置了服务器、存储空间和杀毒、扫漏等安全服务,落实普查软件及数据库运行所需的云计算资源、空间数据库、对象存储三大组件,高标准完成了8个行业20余类400余项8600余万条数据的回流入库工作。该中心组织工作人员持续对接国务院普查办普查软件承建单位,联合省测绘局技术人员细致研习数据资源浏览检索、申请审批、资源共享等技术要求,建设门户网站,确定系统接入条件和对接流程,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实现国省两级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谋准方向收实效
为了使普查成果广泛应用,黑龙江省减灾中心召集业务骨干成立了成果应用专项工作组,统筹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工作。一方面,将31项近4万条承灾体数据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深度融合,设计了普查专项模块优化平台功能。同时,该中心联合省测绘局技术团队研发了普查成果基础应用平台,将普查成果与三维地理信息大数据、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5G通信相融合,构建35类256个图层的三维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该中心梳理符合省情、贴近实际的6大方面9个行业领域31个具体应用方向,制发了《黑龙江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落实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县域试点,遴选鸡东县、萝北县作为试点先行县探索经验,确保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工作高效推进、落到实处。收集全省各地、各部门普查成果应用案例150余个,优选典型案例46个汇编成册,印发全省参考。
山东省滨州市应急管理局
试点探索服务高质量发展
李青青
制定各类规范标准
2023年11月,滨州市应急管理局完成所承担的5项试点任务,制定发布方案、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12共项,指导形成了邹平市摩诃山森林火灾预警与灭火救援风险感知、沾化区减灾资源布局优化提升、惠民县“一网四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博兴县洪涝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模型等一批特点鲜明的应用成果和案例。
总结推广特色工作法
滨州市应急管理局综合当地“南山、中河、北海”的地貌特征和市情实际,摸索出一套“1233”工作法(“1”即围绕“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治、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个工作中心;“2”即立足“防灾减灾救灾”这一主责主业不动摇,牢牢把握“智慧化、数字化”普查成果应用方向不偏航;第一个“3”即建立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县域普查成果落地见效;第二个“3”即开展数据分类分级、建立普查数据常态化动态更新机制、建设普查数据可视化平台)。
描绘应用工作实景图
立足普查成果应用全国试点市,滨州市应急管理局制定《森林草原火灾视频探测器布点技术规范》《乡镇级应急物资配备指南》等地方标准,描绘出市域普查成果应用实景图。
普查数据为《滨州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滨州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21-2025年)》、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该市编制全省首个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滨州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1-2035年》,目前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225处,建成区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2平方米。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筑普查之基 落普用之实
张兆恒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普查办工作人员检查登记灾害隐患点
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普查办紧紧围绕全省数字化改革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在“普查、普用、普惠”三步走中实现了“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目标,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强谋划重延续
普查初期,临安区普查办致力构建“区长统揽、局长负责、镇街配合”的工作联动格局,统筹全区33个部门、18个镇街形成整体推进合力。组建普查工作专班,综合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专业机构三方力量,建立部门一把手牵头的领导队伍,11家技术单位及24名省级专家库成员为骨干的技术队伍,18个镇街分管领导、联络员及317个村(社区)网格员参与的基层队伍。该区普查办始终把数据的准确性、样本的普遍性作为重中之重,全区普查数据准确率达98.79%。
大窗口小视角
截至2023年12月,临安区共完成135类86795条普查数据的更新补充,并通过了第三方质检。
在该区普查办的统筹协调和支持下,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邀请城市内涝领域的专家对城市内涝灾害的可能性及潜在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玲珑街道、锦北街道、天目山镇、龙岗镇、清凉峰镇5个试点镇街和文锦社区、上东村等22个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在普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防震减灾(锦北街道)、安全生产(玲珑街道)、防汛防台风(天目山镇)、科普教育(龙岗镇)、自然保护(清凉峰镇)五大主题应用场景,并量身打造防灾减灾综合风险图,实现了“一镇一策、一村一图”。
勤耕耘谋创新
临安区普查办印发《数字化家庭减灾能力提升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普查办优选5个镇街22个村(社区)作为试点进行底数摸排,涉及总户数13333户,总人口37029人,掌握家庭底数和风险隐患情况。完成3000余条家庭减灾宣传口号征集,精选20条优秀口号,制作悬挂宣传横幅83条;组织开展家庭防灾减灾专题培训,覆盖5个镇街22个村(社区)39位责任人和68名网格员以及693户家庭。
临安区普查办牵头编制“临”里平安家庭减灾示范街区设计建设、高层消防智慧楼宇、防灾减灾全年宣传、应急救援队伍优化提升等家庭减灾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完成111个临时避灾点选址并进行房屋安全鉴定等工作,引导全区317个村(社区)落实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