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于6月1日正式实施。为何新编制这份图?新一代区划图“新”在何处?记者专访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
为何编制新一代?
描述地震事件用“震级”,但抗震标准的划分是用“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高孟潭打了个比方:震级好比是“灯泡”瓦数,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好比是具体地点的亮度,“一个灯泡瓦数是一定的,距离其远近不同,有不同的亮度”。
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高孟潭解释说,地震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产生地表振动,振动加速度决定了惯性力,也就是破坏作用。地震动参数方便抗震设计使用。
自1957年中国颁布第一代地震区划图以来,先后于1977年、1990年、2001年颁布二代图、三代图、四代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资料积累和公众对地震安全更高的要求,我们从2007年开始组织编制新一代区划图。”高孟潭说。
他指出,中国集中型地震风险和广布型地震风险并存。前者是指一次地震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后者是指震级不大,但因分布广、次数多、累积损失大。据统计,自1920年海原大地震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灾害的人口已超过62万人。
新一代有三“新”
高孟潭介绍,本次编制工作有三个新意。
首先是提出“四级地震作用”的理念。高孟潭说,第四代图仅给出中震参数,这次明确给出小震、中震、大震及特大震(多遇、基本、罕遇、极罕遇)作用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便于建设工程抗震设计中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特大震采取适当规避”,呼吁各级政府足够重视并预先采取实际的应急准备措施
其次是取消不设防区域。新一代区划图实现抗震设防全覆盖,最低要求是基本烈度达到6度。“烈度6度相当于人们脚下发生5级地震。”他说,还提升了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大型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基本地震动值,一些重大城市群、大城市及人口稠密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显著提升。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有什么用?
地震区划图广泛用于包括国土利用规划在内的各类规划制定、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城市老旧危房改造、重大建设工程选址、农村安全农居建设、城市重大地震风险源排查及地震灾害应急准备等方面。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震局将进一步推出地震区划图网站和手机终端应用软件,便于民众查询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