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主 编
邓军,男,1958年1月生,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IAGOD)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国际地学计划(IGCP)委员、《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现代地质》荣誉主编、《地学前缘》主编、《地质力学学报》主编等。主要从事区域成矿、矿田构造和成矿预测研究,立足胶东半岛和西南三江地区开展古陆边缘和特提斯域成矿研究,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金矿成因和勘查预测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Economic Ge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和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榜单。出版专著4部(第一作者),主编国际期刊专辑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排名第一)、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执行主编
王宗秀,男,1959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二级),博士导师,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科技委委员。主要从事造山带、构造变形、区域地质、构造改造与油气保存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参加国家97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新疆305、地矿部、自然资源部、中石油总公司、中石化总公司等20余个科研项目(课题)。对鲜水河构造带、松潘-甘孜滑脱型山链变形模式、辽南中生代板内变形、新疆东部盆山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东天山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金属矿产的剥露、天山古亚洲洋盆洋陆转化过程、巴颜喀拉山地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变形组合、华蓥山-雪峰山变形带多层次滑脱变形与油气保存有利条件、剪切作用(剪切变形)对页岩气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改造)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华南东部中生代构造过程对成矿的控制等进行过系统研究,获得诸多创新性认识和成果。出版专著12部,主编文集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张拴宏,男,1974年5月出生,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先后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2013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及“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领军人才”(2017年)。并获得“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1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4年)及“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16年)。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4项、杰青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各1项,地质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1项。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元古代中期基性大火成岩省与全球对比、哥伦比亚超大陆巨型裂谷系与裂解机制、中元古代13.8亿年全球大火山岩省与黑色页岩的成因联系及其对地层断代的意义、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华北地块北缘古生代大陆边缘性质及演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在Geology、Earth Planet. Sci. Lett.、Earth-Sci. Rev.、Geol. Soc. Am. Bull.、Precambrian Res.、Lithos、Fundamental Research等刊物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SCI引用>4600次。2020、2021及2022年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主编助理
吴芳,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业领域: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学;期刊研究及出版、期刊数据分析、期刊传播及融合发展。
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主管: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