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的探索和追寻,心系一个故乡,繁华的异国生活,行走的意义,用自己的文字,沉淀发酵,没有那个地方是故乡,安吾心处即吾乡,不用刻意,生活本就是,怎么开心怎么来,意念的顺遂。
青岛、温哥华、古巴.....,她的足迹几乎走遍世界,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中西文化不同的冲击,也让她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些体会和自己的主观感受,不看她的作品 也许你无法想象出这份感受,简单的分析几个,让你也去见识一下她见过的世界。
关于古巴:对于这个国家,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哥伦布航海的发现,还是西班牙远征军的政府和殖民。我更喜欢张翎笔下的描述,那是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止是简单的物价便宜,更多的是这片土地承载的回忆,是曾经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古巴从地图上看像是一条头朝下浮游在佛罗里达海峡,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鳄鱼,古巴鳄鱼。那里有清一色的宇通大巴,依稀在这个土地看到中国的影子,鳄鱼被惦记,物产丰富,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只因过分美丽。
关于青岛:充盈着水色的城市,承载了少年的情况。拿着十元钱,就开始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旅行,讲实话,计划了那么多次,我只有一次的勇敢,说走就走,去的是新疆,当我踏上旅程第一步的时候,那种跃出心脏的喜悦,是苟且无法体会到的。回到她的青岛,乘坐轮船,翻江倒海的晕船体验,自己找住宿,清晨的海风,赤脚的踩在礁石之间,捡贝壳和海菜,也许那时的纪念品已经不见了,照片也开始褪色了,看到海的喜悦,那时青春的记忆,再踏上这片土地,还是熟悉的感觉,依然热泪盈眶。
前两天看《忘不了,餐厅》某期,晓敏爷爷的轻微老年失忆,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伙伴,当大家提醒了半天,突然回忆起来的时候,我们几个都泪崩了,假如,我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健康又失去了记忆的老太太,不记得自己曾经的伙伴、同事、爱人、孩子,每天只剩快乐,那这些对于他们,是一种不快乐吧。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存在于回忆之中的闪光点,才是一生的财富。
当一个作者开始谈论自己曾经的作品的时候,总是满怀温柔和愧疚,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的孩子,也许隐忍,也许可怜,在笔下经历着各色的人生,或悲或喜。《死着》车祸导致脑死亡的病人抢救事件,处于某种原因。大家都不愿意病人死去,死就不再单纯。为了写实,去观察真正的抢救现场,研究交通法规等等,故事铺垫出去了,谁来做拯救这位病人的“上帝”,给这件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突然地提到张翎,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熟悉,如果是《唐山大地震》呢?
《余震》讲述一个“23秒”“32年”的故事:一场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之后,一个幸存女孩儿32年的成长经历。09年冯小刚执导改编成电影《唐山大地震》,不管是因为演员还是名导演,还是人们对于这场地震缩影的感动,电影是成功的,原著小说的作者和作品,也展露在人们的面前。
有一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需要后来人慢慢去发掘,仅仅是一个名字,也是灵魂的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