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看着从废墟中救出的一条条鲜活生命,我倍感欣慰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建设震不倒的房屋,这是我们新一代地震工作者毕生的夙愿。纵使前路漫漫,我愿以精卫填海之志,在防震减灾的‘深海’持续探索,用心用情浇筑每一份抗震设计蓝图,让建筑真正成为保护人民的生命方舟。”今天,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涛如是说。
房屋建筑不仅承载着人民美好的生活,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王涛曾多次深入地震现场收集房屋震害的数据,分析其倒塌的原因,提供加固和修复的技术方案,为百姓排忧解难。
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涛和同事们一起研发了新型的试验手段,来揭示房屋建筑倒塌的破坏机理。同时,他们还研发出多种新型有效的可以提升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老旧住宅抗震加固等重大工程项目,为韧性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中国救援队的结构安全专家,王涛参加了2023年土耳其地震和2025年缅甸地震的救援行动。在救援行动中,他和救援队员一起,冒着多次余震风险深入废墟,评估废墟安全性,为确定救援方案提供依据,有力保障了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是今年缅甸地震中的一次救援行动。据他回忆,在一个公寓的废墟上,中国救援队发现了一位被掩埋的人员,他已经被掩埋70多个小时,濒临崩溃边缘,亟须救援。这位人员被埋在10层楼的废墟下,10层楼的下部已经完全叠成一块,上部摇摇欲坠,非常危险。王涛和救援队长一起进入这个废墟,评估废墟的安全性,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废墟非常危险,如果有一次小余震,或者破拆作业都有可能引起二次坍塌,这会对救援队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在临近废墟的地方,救援队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入口,从这里进行破拆作业相对比较安全。
在破拆过程中,一次级别较大的余震突然来袭,当时,废墟上面的5层楼晃动比较剧烈,大量的碎块掉落下来,但是由于救援队科学确定了作业面,作业行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也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经过6个小时的奋斗,终于把这位被困人员成功救了出来。
通过这次救援行动,王涛更深刻地意识到,现场救援工作条件非常复杂,不确定性非常高,救援工作是与时间赛跑,万事俱备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救援队可以通过科学制定方案,有效提升救援效率,保障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也是他以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