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7月12日至13日,海城地震50周年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永林,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丁志峰,中
6月10日至14日,青藏高原地震地下流体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云南迪庆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省地震局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防震减灾局承办,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文地球物
9月19日上午,2023年湖北省全国科普日启动式暨主场活动在湖北省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举行,湖北省地震学会联合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积极参加科普现场活动。
湖北省地震学会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全面落实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精神,7月13日,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刘文义研究员作了题为《实施“轻足迹”战略,深化地震科技改革》的专题报告。局机关、事业单位6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监测预报处处长薛振岳主持。刘文义研究员结合地震系统科技体制改革、业务体制改革等工作实际,提出实施“轻足迹”管理战略,对科技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报告介绍了“轻足迹”管理的概念、核心、特征及模式等内容。就全光纤多参量地震观测设备、宽频带应变仪与应变地震学、旋转地震仪与旋转地震学、会思考的仪器的四类研发的新型传感器的原理、特点、性能、应
5月24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刘耀炜研究员到山西省地震局作了题为“地下流体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与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局长郭星全、副局长郭跃宏、局机关有关部门及局属事业有关单位54人参加了报告会。各市地震局、各专业地震台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省地震学会秘书长薛振岳主持。刘耀炜研究员介绍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的现状及流体学科在地震预报中发挥的作用。系统总结了地震流体动力学国内发展趋势和地下流体观测和分析方法。利用大量的实例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和断裂带高精度氢观测的新技术应用。报告展望了地震监测预报技术20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今后要加强观测技术创新、提高预测预报科
在繁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地球这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体,50亿年如一日地转动,沧海桑田,让无数人折服于她的奥秘。地球科学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她的探索。如今有这样一群中国少年,他们相信,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们以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为起点,用小小的步伐丈量广袤的大地,他们期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聆听地球的脉动和呼吸,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去开启逐梦地球科学的青春之旅。(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Earthquake Science (2009-) has its root i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which is dated back to 1988. It is the only English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nsored by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地震科学进展》创刊于1971年,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月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国地震观测技术类唯一的一份科技期刊,是从事地球物理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文献。
期刊简介:本刊交流地震观测、地震前兆、强震机理与预测、大陆强震动力学等研究成果,推动地震预报探索研究及其成果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为办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