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09-2003.06 中南大学 地质工程专业 学士
2003.09-2006.07 北京大学 构造地质学专业 硕士
2008.09-2013.07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构造地质学专业 博士
工作经历:
2006.07-2009.08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2009.09-2014.11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4.12-2020.12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7.01-2018.0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Durham University, UK 访问学者
2020.12-至 今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研究员
研究方向及领域: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
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点项目《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例解剖及环渤海强震构造背景研究(CEAIEF20240302)》 项目负责(2024.10-2027.12)
曾负责完成的科研项目(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2248)《黄土高原历史疑难强震震源参数修订的密集地震滑坡解译方法》 项目负责(2021.01-2024.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502204)《山西地堑系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北延截止位置及其发震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项目负责(2016-2018)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600)《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公共模型与大震危险性研究》下设专题《滇西南地块主要断裂精细结构与活动特征研究(2021YFC3000601-3)》 专题负责(2021.12-2024.11)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E0108900)政府间/港澳台《中缅边境地区构造活动、地壳形变与地震危险性研究》下设任务负责(2020.10-2024.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2041006)《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与重大灾害效应》 课题1参与(2021.01-2024.12)
6.高分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系统(二期)(31-Y30F09-9001-20/22)下设课题《高分活动构造与风险排查示范》 课题共同负责(2021.01-2022.12)
7.外交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的多边国际合作项目《湄公河上游中、缅、老、泰边境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处理平台的合作建设》(2022.04-2025.04)项目参与
8.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5DFR21100)下设课题《中俄边界区主要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与构造动力学模型研究》 课题共同负责 (2015-2018)
9.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12DFR20440)下设课题《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和应用方法研究》课题共同负责(2012-2015)
10.国家高分重大专项(一期)下设专题《地震构造三维定量分析与提取技术》,专题负责 (2013-2015)
11.中国地震局《基于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技术的地震活动断层探察项目》课题《六盘山地区活动断层分段古地震调查》(15230003) 课题负责(2020.01-2020.12)
1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及邻区的地震构造模型研究(CEAIEF20220102)》 项目负责(2022.5-2023.12)
1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重点项目课题《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交汇区地震构造精细研究(CEAIEF2022050502)》 课题共同负责(2022.5-2023.12)
14.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历史疑难地震的地震滑坡研究及其意义》(2019IEF0201) 项目负责(2019.01-2020.12)
15.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重点项目下设课题《滇东地区小江断裂南、北两端构造交汇区的地震构造模型研究研究》(2015IES010201) 课题负责人(2015-2019)
16.山西省忻州市区活动断层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一期)课题《区域遥感影像处理与活动断层解译》 课题负责 (2019-2020)
主要代表性论著:
(一)出版书籍/图件
1.徐岳仁, 陆玲玉, 李浩峰,等译. 地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2024.
2.徐岳仁, 李文巧, 杜朋(译). 古地震学(第2版),地质出版社. 2020.
3.徐岳仁, 刘 双. 东三省及邻区地震构造图(1:150万),地震出版社. 2020.
4.刘 双, 徐岳仁.东北地震区地震构造图(1:100万)说明书, 地震出版社. 2020.
5.刘培文, 徐岳仁(译). 活动构造地貌, 地质出版社. 2019.
6.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毕丽思,孙浩越,高伟,石峰. 霍山山前断裂带分布图(1:50000)说明书, 地震出版社. 2017.
7.曹忠权,申旭辉,徐岳仁,等. 拉萨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地震出版社. 2018.
8.张军龙,陈长云,李建军,徐岳仁,宋卓沁.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块体隆升过程与形成机制, 地质出版社. 2016.
9.何宏林,魏占玉,石峰,孙浩越,陈长云,毕丽思,徐岳仁,高伟,卫蕾华. 大凉山活动断层(1:50000)说明书, 地震出版社. 2020.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49.康健,徐岳仁,姜云爽,杜天然,马艳丽,李继业. 依兰—伊通断裂北段断层氢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41(04):111-120.
50.康健,赵谊,臧姗姗,徐岳仁,王丽梅,刘长生. 依兰-伊通断裂方正-萝北段氢气特征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2020,15(02):443-451.
2019年
53.郭春杉,李文巧,田勤俭,徐岳仁,杜朋,刘双. 中条山断裂解州段晚更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地震, 2019, 39(04):13-26.
2018年
58.张伟恒,李文巧,田勤俭,徐岳仁,王林. 基于牛栏江宽谷面的变形讨论莲峰、昭通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 地震,2018,38(04): 22-36.
2017年及更早前
1.张宇,徐岳仁. 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对地表水体分布的遥感研究. 国土资源导刊, 2017, (01): 28-36+75.
4.鲁恒新,徐岳仁,陈立泽,张学民,申旭辉,崔静. 国产GF-2和ZY-3卫星数据在活动断裂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哈思山南麓断裂带为例. 地震, 2017,37(01): 121-133.
6.荆凤,徐岳仁,张晓咏,申旭辉,陈立泽.“高分四号”卫星在地震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6, 37(4): 110-115.
10.徐岳仁,陈立泽*,申旭辉,洪顺英,王辉,荆凤,董彦芳. 基于GF-1卫星影像解译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 2015, 35(2): 61-71.
12.陈立泽,徐岳仁. 宣化盆地高光谱遥感第四纪地层分类提取初步研究.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37(01):153-159.
14.徐岳仁.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国际地震动态, 2014,(6):37-39.
15.徐岳仁,何宏林,陈立泽,申旭辉. 基于CBERS数据的附件南平地质灾害动态遥感. 国土资源遥感, 2014, (03): 153-159.
16.毕丽思,何宏林,徐岳仁,魏占玉,石峰,孙浩越. 霍山山前断裂带冲沟纵剖面数学拟合函数的构造响应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37-44.
17.张军龙,任金卫,徐岳仁,陈长云. 网格DEM剖面方法获取岷江上游层状地貌参数.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3, (11):1378-1382.
20.徐岳仁,张军龙,陈长云. DGPS和SPOT-5异轨立体像对在岷江源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8(4): 574-582.
21.徐岳仁,何宏林,申旭辉*,陈立泽. 利用CBERS数据开展资兴市东江水库库区地质灾害动态监测试验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7(4): 689-697.
22.徐岳仁,申旭辉,何宏林,陈立泽,孙浩越. CBERS-02B数据在霍山山前活动断裂带1:5万填图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 F辑:信息科学, 2011,41(S1): 202-212.
25.张军龙,申旭辉,徐岳仁,高战武,吕晓健,杨攀新. 汶川8级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及分段. 地震, 2009, 29(02): 48-56.
26.徐岳仁,申旭辉,洪顺英,荆凤,刘静,陈庞龙.用多源遥感数据解译深圳市主要活断层. 地震, 2009,29(S1):154-163.
27.荆凤,申旭辉,冯春,洪顺英,刘静,徐岳仁.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在地震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以巴里坤断裂带为例. 地震, 2009, 29(02):48-56.
29.刘静,申旭辉,孟恺,陈正位,戴娅琼,徐岳仁,荆凤,洪顺英.谷露盆地西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初步研究.地震,2009,29(03):45-53.
31.李铁锋,徐岳仁,潘懋,丛威青,温铭生,连建发. 基于多期SPOT-5影像的降雨型浅层滑坡遥感解译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3(2):204-210.
32.王晓朋,潘懋,徐岳仁. 基于流域单元的泥石流区域危险性评价. 山地学报, 2006,24(2):177-180.
33.王晓朋,潘懋,丛威青,徐岳仁. 辽宁鞍山市岫岩县泥石流区域危险性评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33(02):93-95.
科研成果奖励:
2017年中国地震局防灾减灾科技成果奖三等奖(4/5).
2020年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12).
个人荣誉及奖励:
应急管理部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抗震救灾嘉奖
研究生联合培养: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作为副导师联合培养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其中,作为副导师联合培养1名。
其他:
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2.11-),
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科技委委员(2021-),青年科技委副主任委员(2022.6-);
3.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
4.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委员会委员(2022.8-);
5.《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编委(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