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全球每年约有500万次地震,人们能感受到的约占1%其中,那些能造成严重灾难的(7级以上)大约有10~20次大地震。其震源深度大部分位于地壳和岩石圈,部分深度可达地幔。

地震学(seismology)它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地震和相关现象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掌握地震活动规律,实现地震预测,开展抗震防震,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地震灾害及其预测和预防、地震物理学及其应用、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对地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地震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地震勘探等服务,从而演化出地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天然地震学、历史地震学、爆炸地震学、应用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等。

地震的基本要素分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等震线。震源是引发地震、理论上深部能量的来源位于一个点上,实际上却被认定为一个区域。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是最早接收到震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是从震源到震中的距离(h)震中距是距地震道震中的水平距离。焦距是距震源通道地震台的距离。等震线是地面上同一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相等的连接线。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震源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上传播它的表面和内部被称为地震波。

地震能量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根据地震周期的调查和估计,8级地震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到300年,7级地震需要近200年才能完成。地震的发生是地壳结构变形调整的过程积累能量的释放过程是缓慢渐进的,在一定时间内同一震源会连续发生多次地震这组同一个震源的多次地震按顺序称为地震序列,一个地震序列一般分为主震、前震、余震。

主震(main shock of an earthquake)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主震不是唯一的如果地震序列中有两个最大的地震,称为双主震。

前震(foreshock)在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前的所有地震称为前震。

余震(aftershock)在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后的所有地震都称为余震。

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 ~ 70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0 ~ 300公里)浅源地震(70千米)

震级大小分类:按震级可分为微震(3级)弱震(3~4.5级)中强震(4.5~6级)强震(6级)

震中距分类:根据震中距,可分为局部地震(震中在100公里之外)近震(震中距100 ~ 1000公里)远震(震中在1000公里之外)

地震带是指地震震中集中的地方。地震带往往与活动强烈的地质构造带一致。

大洋中脊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轴上,包括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印度洋海脊地震带、东太平洋中龙地震带有三个地震带,与板块边界一致,多为浅源地震。

东南沿海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包括东南沿海地震带、台湾西部地震带、台湾东部地震带。

西南地区:在断层活动强烈地震发生率高的地区,经常发生大地震,大多集中在山脉与盆地的边界上。包括武都-马边地震带、康定-甘孜地震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地震带、滇西地震带、腾冲-澜沧地震带、西藏察隅地震带、西藏中部地震带。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强烈性、破坏性大、连锁性强、影响广泛的灾害的特点。地震往往在几分钟内发生,持续几秒到几十秒。其瞬间性的特点往往导致人们没有时间做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地震波到达地面后,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大量房屋倒塌、伤亡是难以预防的,也是灾难性的。除了破坏建筑物,地震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比如火灾、水灾、海啸、泥石流、滑坡、瘟疫、放射性污染等,导致供电系统损坏、交通中断、网络和通信系统瘫痪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也会给生活和救援造成严重困难;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往往会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影响,还可能给人们造成心理创伤。

根据地震灾害与地面运动的密切关系和地震灾害要素的构成,地震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次生灾害两种。

直接灾害:地震直接灾害是指地震的原生现象,是由地面振动直接引起的灾害。直接的灾难就是人员伤亡、这是造成社会和经济损害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主要包括地震造成的水毁(地面涌水、海啸、湖震等)地面破坏(地面变形、裂缝、地面下沉塌陷、地表喷砂冒水等)破坏自然物体,如山脉(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建筑物和结构的破坏(建筑物开裂倒塌、道路中断、管道断裂)等。

地震灾害一般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为基础、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分为一般地震灾害、较大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四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预测(10年以上)中期(1年至10年)短期(1天到几百天)和临震期警报(24小时以内),其具体划分没有明确的界限和依据。中长期预测通常是对地震情况的估计,为基本建设和设计做必要的预防措施短期预测和临震预警的目的是及时预防地震、抗震的工作。目前,全球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地震观测站点:地震台:地震台(Seismic station)是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是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约翰·米尔恩研制出第一台现代地震仪后,建立了地震台,建立了地震台网系统随着地震台站的增加,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震台网不断加入地震台网系统,逐渐形成了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lob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network)

微观前兆:微前兆是人类可以 用肉眼看不到,用感官感受不到,只有用仪器长期监测才能发现。它包括原地应力变化、地形变化、地磁异常、地电流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温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必须通过仪器或技术手段长期进行、持续观察才能有结果。

宏观前兆:宏观前兆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地震前兆。

地下水异常:地震前,地下水经常出现异常由于地震前地下岩层的变形,含水岩层中的地下水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通过井水传递、泉水等,成为人们观测地震的前兆“窗口”其异常状态包括地下水位、水量的异常(突然下降或高升)水质的变化(变色、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水温的变化(水温变高或变低)以及翻花、冒泡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异常变化都与地震气候变化有关、人为因素会造成地下水异常,需要综合分析考虑,找出原因。

动物反应异常:动物的某些器官比较敏感,地震前往往会有异常反应。目前已发现数百种动物在地震前有一些异常行为,其中常见的异常反应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包括:惊恐反应(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惊飞等)抑制型异常(行动迟缓、发呆发痴、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冬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青蛙上岸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异常变化都与地震和疾病有关、发情、饥饿和气候生活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动物的异常状态,需要综合分析考虑,找出原因。

地声:在地震期间或之前,声音经常在地下发出,这被称为地声。地震通常在地震前几分钟出现、几小时、几天或更早,大多出现在临震前几分钟,如闷雷卡车驶过声等、风声、金属碰撞声。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到达邻近地区之前(无线电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无线电波的速度大约是30万公里/秒,地震波速度约为4公里/秒),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向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区发出警报。其目的是利用时间差,使人们在地震到来前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为逃生活动赢得时间。作为一种新的防震减灾手段,实时地震预警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并在防震减灾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破坏性地震从人们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摧毁平均只需要12秒地震发生后,我们应该根据环境迅速做出反应。目前应急减震的基本原则是地震时原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充分考虑楼层位置和抗震强度。如果在平房里,可以迅速到室外宽阔的地方如果在建筑物内,应立即切断开关关闭煤气,并暂时在厕所等跨度较小的地方,或桌子床下避难,震后迅速撤离,防止发生强烈余震。不要逃离或跳楼,尽量不要使用电梯。

地震的概述图

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内容由审核团提供,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0.国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高分遥感地震行业中心 http://10.16.24.123:11090/#/homePage 详情 全国地震编目在线查询 中国地震台网统一编目的正式地震目录,包含2008年以来中国台网可监测到的所有国内外地震。 https://data.earthquake.cn/datashare/report.shtml?PAGEID=earthquake_zhengshi jvzquC41yy}/gjwvjs{bmn3ce0io1
1.地震学算法与程序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地震学研究人员的地震学算法与程序使用及设计能力,促进地震学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定于2025年8月5日-8月9日在云南玉溪联合举办第十一届“地震学算法与程序培训班”。 jvzq<84ugkynq7ytcktjpp3wuvi/gmz0ep5
2.USGS.gov|ScienceforachangingworldWe provide science about the natural hazards that threaten lives and livelihoods; the water, energy, miner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we rely on; the health of our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Our scienjvzquC41yy}/w|lu0iuw1
3.202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合作导师简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核设施厂址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委员,《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副主编,《地震地质》、《Earthquake Science》 、《震灾防御技术》 等期刊编委。为Nature Communication、Geology、jvzquC41gs3jiu3ce0io1;545jk{wx4kpfky0qyon
4.首页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是中国地震局直属科研事业单位,从事地球深部、浅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科研机构。拥有深地震测深、陆地水域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地质雷达、电法、重、磁勘探等探测研究工作的雄厚实力。主要科研方向:以深、浅人工地震探测方法为主,jvzquC41yy}/inh0ce4d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