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青龙县成为仅有的百姓无伤亡的地方。县长当年决定用自己的乌纱帽为全县人民发起地震预警。
原本是一桩值得宣扬的事情,却在当时被禁止“对外宣传”长达二十年。这背后到底有何隐情?
据统计,此次地震导致24万余人丧生,约7400多个家庭彻底消失。唐山作为工业城市,因此经济上停滞了整整20年才逐渐恢复。
在距离震中115公里的青龙县,竟然做到了无人伤亡。最初的版本中,这一神奇的保命秘诀与一次会议笔记有关。
王青春急匆匆地返回青龙县,怀着焦虑的心情将整理好的笔记和猜测报告交到了县长冉广岐手中。他查看了青龙县在1975年建立的两个地震群测点,却发现最新的数据呈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这位地震局局长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在他心头纠结的同时,他清晰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地震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他自己政治生涯的巨大风险。一场地震不仅可能摧毁他的政治前途,更关乎着数千百姓的生命安全。这个沉重的责任让他感到背负着巨大的良心沉重。
在这紧张的时刻,冉广岐不禁回想起自己担任县长的初衷,是为了为百姓谋福祉。现在他却面临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是为了政治的稳定选择保持沉默,还是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选择冒险上报。
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冉广岐毅然表示:“出了问题我担着!”县里迅速召开了干部会议,正式启动了为期十天的地震预警工作。从21号到25号,通过多方面的群策点,揭示了各种地震预兆。
面对越发紧迫的情势,冉广岐毅然下达了紧急命令,将地震预警通知传达到每一个居民、学校等各组织。他发出了一项不同寻常的命令:所有人日夜不得锁门,所有生活行动,包括睡觉、做饭等,一律在户外进行。这个决定看似严苛,实则是在为最坏的情况作最好的准备。
27日,青龙县各个村庄纷纷响起喇叭的声音,传达着“随时发生地震”的紧急通告。各个单位也迅速进入全面戒备状态,无论是学校、医院还是政府机关,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应对着可能到来的地震。帐篷、应急食物等物资也早已准备就绪,为了保障百姓的安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随着各种地震预兆越发强烈,7月28号终于来临,这一天将永载青龙县人民记忆。唐山大地震,一个被誉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的巨大灾难,如同一头猛兽,席卷了整个青龙县。
由于在冉广岐的果断决策下,青龙县的居民们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地震的到来并没有让人们陷入恐慌,相反,大家井然有序地开始避震工作。居民们从梦中惊醒,纷纷涌出户外,按照事先演练的流程,有序地进行疏散和避难。
唐山地震中,青龙县47万人口仅有一人死亡,经证实,是一位老人因地震引发心脏病去世。
地震之后,党中央立即组织救援队赴震后灾区展开救援工作。青龙县也在第二天接待了一支救援队,得知青龙县无人伤亡的消息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考虑到唐山震源地的地震烈度高达11级,而青龙县距离仅115多公里,其零伤亡的成绩简直成为了一个奇迹。
尽管青龙县在地震中失去了18万间房屋,但作为离唐山较近的县镇,这里被称为“后方医院”,不仅组织了救援队,还大量物资赶赴唐山进行支援工作。
尽管在赈灾工作中表现出色,青龙县的“奇迹”却被中国地震局禁止宣传。此事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当地居民表示,对于“青龙奇迹”的称呼感到非常反感。
根据《科学新闻》的采访,一些逃离灾区的村民声称,倒塌的只是一些老旧墙体。根据2006年的人口统计,青龙县的人口才刚过50万,对于青龙县的地震烈度较低、房屋损毁18万间的说法,也引起了一些质疑。
青龙县居民对于冉广岐的表态产生了质疑,他声称在地震前曾召开会议,全县发布了预防通知。
据县里居民的传述,事实上,并不存在全县人民都在户外搭帐篷睡觉的情况。甚至在发布的地震预警中,通告只是简单地提到可能会有地震,要求居民采取预防措施。
在张振洲的采访中,冉广岐对于青龙县的地震预警显然存在夸张之处。实际上,在地震发生时,许多村民并没有如他所说的那样搭建帐篷,而是光着身子从屋内跑出来寻找避难的地方。
另一方面,冉广岐在一次发言中提到,“根据某专家的预测意见及时发布了临震预报”。
震发办文件却建议将这一事宜“不宜作公开的宣传报道”。文件中指出“青龙县的某些做法不加分析地盲目宣传将会产生不良的政治影响”。这一建议导致此事在政治层面上受到了压制。
真相永不迟到,联合国相关机构进行了实地调查,证实了青龙县在唐山大地震中“无一震亡”的惊人事实。这个结果并非来自虚构,而是经过严密的科学验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些部分被夸大,导致负面影响广泛扩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