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表言论:
附带威胁,声称将“考虑对高科技出口实施限制”。
这并非他首次如此言说。然而,这一次,周围的气氛似乎迥异。
次日,官方快速回应针对美方所采用的“典型双重标准”,我国予以强烈指责,并已对美国航运企业启动了相应的制裁程序。自14日起,中美两国开始互相征收港口费用,关税战的硝烟已悄然蔓延至港口收费领域。
坊间热议的另一问题是:
问题颇重。
这并非一个寻常的系统,它并非银行,亦非支付平台,更非某个国家所打造的“金融利器”。实际上,它仅仅是一家“信息快递公司”,然而,它却牢牢地影响着全球高达90%的跨境支付业务。
一旦被踢出,
俄罗斯与伊朗的现状即呈眼前,无需深厚的金融学术背景,便能洞悉其意。然而,这真的会成真吗?
从数字看,中国是
中美之间,纵使冲突频仍,两国2024年的贸易额依旧达到了
在此,中国对美国出口额高达5247亿美元。这并非一笔微不足道的数字。
更关键的,是
特别是几大国有银行,在处理外币收付及进出口款项方面,几乎完全依赖于其服务。
然而,关键问题是:美方真的可以随意按下这个按钮吗?
不能。
决策的制定需多方协作,岂能仅凭美国一方的言论而定。
历史确有先例。
然而,这两个案例却存在着共通之处——它们均由欧美国家联合发起,而目标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与全球贸易的紧密联系,均远逊于我国。
自伊朗退出SWIFT体系以来,其石油出口锐减一半,贸易额下滑达30%,通胀率更是攀升至超过30%。;
然而,这两国均未如同我国那般,在全球供应链中担纲核心地位。
若将我国排除在SWIFT体系之外,美国亦将承受相应的代价。
不仅如此,美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以及波音飞机的订单签订,均高度依赖SWIFT系统来执行资金结算流程。
。真的吗?您不妨回顾一下2022年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之后,欧洲天然气价格是如何急剧攀升的。
中国并非毫无准备。
我国自2015年起便着手筹备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SWIFT替代通道。
采用的技术标准为
换言之,技术层面上,它并非一种“彻底分离”的替代方案,而是一种能够实现对接与互通的备用网络。
CIPS的规模尚不及SWIFT,然而,问题在于——
欧洲多银行参与。
不至于使中国外贸系统立即瘫痪。
不代表不怕。
它是全球金融秩序惯性所致。
尤其是对欧美市场依赖度高的行业。
这也是为何,
我们采纳了“双轨并行”的策略,即一方面持续运用SWIFT系统处理日常金融业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CIPS的发展,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
中国非孤军奋战。
若美国对SWIFT实施制裁,欧洲是否会予以协助?
这并非是“是否愿意”的问题,而是关乎“是否能够承受相应代价”的考量。观察SWIFT董事会的构成,
它们与中国经济的相互联系,早已超越了“盟友义务”的界限。
2024年三月,美国已将针对所有中国商品的关税统一上调至20%。中国迅速反制农产品。
,中方回应迅速,
。这种节奏下,
可能性固然存在,然而,它绝非轻易可得的选项。
中国既非伊朗,亦非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稳居世界制造与出口的顶峰,与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而非在全球经济已然脆弱之际,再度撼动其核心的支撑柱。
美为何常提威胁?
或许,这背后是谈判策略的运用,或是“极限施压”这一牌桌上的传统手段。亦或是,为了满足选举博弈的需求,在国内塑造出强硬姿态的幻影。但不论何种原因,
高到不实际落地。
中国的策略,清晰明确。
我国与世界主要伙伴的经贸合作正不断加强。
在美中两国,对话持续进行,然而对话的步伐有所调整,措辞逐渐强硬。若谈判破裂,SWIFT是否会被作为最后的工具?目前,在欧盟看来,尚缺乏足够的共识基础。
然而,在这场较量中,核心议题早已不再是“谁的速度更胜一筹”,而是——
SWIFT面临的潜在最大挑战是否真的会成真?这或许并非金融体系所能单方面决定的议题,而是考验全球共识共同维护的最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