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科学家发布了一项关于《美国地震学会通报》的新研究,恰好与近期地震频发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当特大地震来临时,正在开发的基于GPS信息的地震预警系统比传统的地震传感器能更快地发出大震预警,误报的可能性更小。
简单来说,这套地震预警系统并没有利用地震波传输的时间差来进行地震预警,而是将其探测目标转化为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站接收到的位移信息,并且然后评估地壳的变形程度,也就是地震的烈度。这个判断过程需要几秒钟,然后在2分钟内发出警报。
之所以换个角度研究地震预警,是因为2019年美国的一个预警系统误判了当时的6.4级地震,而日本的预警系统也有多次海啸预警曾一度发布错误,导致真实准确的海啸预警被忽视,无人当真,造成人员伤亡。
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地震预警系统,包括上面提到的美国。在汶川地震之前,日本可以说是地震预警领域做得很好的国家。他们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研发,这可能与他们是一个大地震多发国家有关。因为,在环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带,平均只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危害性较大的地震,而日本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恰恰是地震和火山活动非常强烈的地区.
虽然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也有预警失败的案例,但更多的案例准确地为地震区提供了紧急紧急时刻,例如2008年的7.2级地震和2011年的9.0级地震。
在早些年,没有多少国家部署地震预警系统。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它也在当年建立了最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当时美国还没有类似的系统在运行,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需要花太多的钱来建设地震预警系统,不利于整个地震学领域的后期发展.
我们从那些愿意投入人力资源开发地震预警系统的地区可以看出,他们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这些地区地震相对频繁,经济实力相对较好。2013年,我国地震局表示,拟投资约20亿元建设“全国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从目前建设(2018年开始)进度来看:
中国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包括10349个配备烈度仪的通用台站、3269个配备强震仪的基本台站、1987个配备地震仪的参考台站和强震仪、3360服务终端。这一大型工程预计2022年全面建成,2023年形成全国地震预警能力,位于震中附近的至少还有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时间有效减少大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
当然,即使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也在我国,覆盖了大约6.5亿人。该预警系统的核心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该核心技术不仅吸收了国内外以往的地震预警技术,而且进行了重大基于汶川地震和大量余震信息的技术创新和改进。
这几年,只要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这套地震预警系统从来没有出现过误报、漏报的情况。从此,我国成为第三个地震预警能力强的国家。
虽然地震预警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震中的人们要么没有及时收到地震预警,要么刚好收到预警信息就发生了地震。面对。
地震预警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时间差,离震中越近,越难收到地震预警。因此,我们在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尤其是地处地震带的地方。也就是说,地震预警绝不等于地震预报。到那时,地震真的发生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