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报告,会上唐春安教授介绍团队成果:根据微震时-空-强数据驱动,联合矩张量/损伤理论动态标定损伤参数,模拟反演损伤演化,揭示孕灾3S特征和并智能识别微破裂前兆三种模式,结合失稳微震参数(b值等),创立了“监测与模拟互馈”的智能预警法(下图所示):
那么,什么是微震监测技术呢?和前面介绍的声发射技术有何异同呢?
微震监测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1986年,由煤炭部和国家地震局等相关单位牵头,在北京门头沟煤矿利用从波兰引进的一套模拟信号8通道微震监测系统(SYLOK),对采煤区的微地震进行监测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开展矿山(地下)多通道微震监测技术研究。
声发射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初引入我国。当时正值我国断裂力学发展的高峰阶段,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航天部621所等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始开展金属和复合材料的声发射特性研究。1978年,全国无损检测学会成立后设立了声发射专业组,推动了声发射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看来,两者已经用了不少年啦,为啥还在用呢?先说说微震监测技术。
一、什么是微震监测?
(1)系统组成
微震监测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组成:
1. 传感器(检波器)
核心功能:捕捉岩体或结构振动产生的微小位移信号,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
类型:常见有速度型、加速度型传感器,需根据监测对象的振动频率、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选择适配型号。
2. 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
数据采集单元:对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模数转换(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确保信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传输模块:通过有线(如光缆、电缆)或无线(如4G/5G、无线电)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适用于不同监测场景(如地下矿山、露天边坡)。
3. 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心
硬件: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等,用于存储和运算海量监测数据。
软件系统:具备信号处理(如降噪、波形识别)、微震定位(计算震源位置)、参数分析(如震级、能量)等功能,可生成可视化结果(如震源分布图、时序图),辅助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
4. 供电系统
为传感器、采集设备等提供稳定电力,根据现场条件可采用市电、太阳能供电或蓄电池组,确保系统持续运行。
这几部分协同工作,实现从微震信号的捕捉、传输到分析、解读的全流程,为安全监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2)工作原理
微震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信号捕捉-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全流程,实现对微小振动的监测与解读,具体如下:
1. 信号产生与捕捉
当岩体受力破裂、结构变形或发生微小振动时,会释放弹性波(即微震信号)。布置在监测区域的传感器(检波器) 感知到这些机械振动,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模拟信号)。
2. 信号采集与预处理
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微弱且可能含噪声,数据采集单元对其进行放大、滤波(去除干扰信号,如环境振动、电磁噪声),再通过模数转换(A/D转换)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处理。
3. 数据传输
处理后的数字信号通过有线(光缆、电缆)或无线(4G/5G、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或定时发送至数据处理中心,确保数据高效、稳定传递。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定位计算:基于多个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时间差、波形特征,结合监测区域的地质或结构参数(如波速),通过算法(如时差定位法)确定微震事件的震源位置(空间坐标)。
参数提取:分析微震信号的振幅、频率、持续时间等,计算震级、能量、震源机制等参数,判断振动的强度和性质(如是否为岩体破裂、结构损伤)。
模式识别:通过软件系统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识别微震活动的异常规律(如频次突增、能量升高),为预警提供依据。
5. 结果应用
系统将分析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如震源分布图、趋势曲线)呈现,辅助工作人员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及时发出预警(如岩爆、滑坡风险),指导工程安全决策。
整个过程通过各组件协同,实现对微小振动的“感知-解析-预警”,核心是利用波动传播规律和数据算法反演震源信息,为安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微震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3)核心作用
实时监测:捕捉微小振动信号,反映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如岩体破裂、结构损伤等。
预警预报:通过分析微震活动规律,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如矿山岩爆、滑坡、隧道坍塌等。
状态评估: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为安全生产和工程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微震监测通过专用传感器收集振动信号,结合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动态管理,是保障工程安全和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4)未来发展趋势
微震监测未来发展将围绕高精度、智能化、实时化、多源融合和跨领域应用五大核心方向展开。主要发展趋势如下:
1. 传感器技术与网络优化
高性能低噪传感器:开发更高灵敏度、更宽频带、更低噪声的微震传感器(如MEMS、光纤传感DAS/DTS),提升对小能量事件的捕捉能力。
密集化与智能化布网:结合成本下降和无线传输技术,部署更密集的监测阵列;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布点位置,以最小化传感器数量实现最大监测效果。
柔性/可穿戴/嵌入式传感器:研发更适应复杂环境的传感器(如井下永久式光纤阵列、植入混凝土结构的纳米传感器)。
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自动化事件检测与分类:AI算法(深度学习、CNN、Transformer)替代传统阈值法,实现复杂环境下微弱信号的高精度识别与分类,显著降低误报率。
震源机制反演智能化:利用深度学习快速反演破裂类型(剪切/张裂)、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变化。
时空预测模型:结合时序分析(LSTM)与空间建模,预测微震事件链(如岩爆序列、注水诱发地震),支持主动风险管理。
数据压缩与边缘计算:在近传感器端部署AI进行初步处理,降低传输带宽需求,提升实时性。
3. 多源数据融合与全流程集成
“微震+”融合监测:集成声发射、应变、倾斜、InSAR、地电、气体等多源数据,构建综合预警模型(如:微震+地变形数据提升滑坡预警准确性)。
数字孪生与实时可视化:将微震数据实时植入BIM/GIS平台,构建工程或地质体的“动态数字孪生”,直观展示损伤演化过程。
与工程控制的闭环反馈:区块链技术自动化调整施工参数(如:隧道掘进机速度、油田注水量)。
4. 高精度实时监测与预警
超低延时处理技术:优化算法并行化和硬件加速(GPU/FPGA),将数据处理延迟压缩至秒级,满足应急响应需求。
自适应预警阈值:基于实时数据动态调整预警阈值(如随岩体损伤积累逐步收紧阈值),避免漏报。
端到端预警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分级预警→应急联动的全自动闭环。
5. 新兴技术驱动:量子、云与边缘计算
量子传感技术:量子重力仪/磁力仪的潜在应用,或可突破传统传感器的物理灵敏度极限。
云边协同架构:边缘端(传感器层)执行实时过滤与压缩,云端(中心服务器)处理复杂建模与存储。
SaaS与普适化服务:提供基于云的微震监测公共云原生应用服务。
6. 应用场景的深度与广度拓展
深地与深海勘探:增强对深部资源开采(如干热岩EGS)安全监测。
地质封存(CO₂、核废料):实时监测注入压力导致的盖层完整性变化。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铁、管廊施工过程中的扰动监测与灾害防控。
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古建筑/石窟因环境振动引发的微损伤积累。
能源转型相关:新型固废封存安全性。
未来的微震监测将是覆盖更广、精度更尖、反应更快、理解更深、联动更密的智能神经体系,其核心推动力在于 传感器革新×人工智能×多源数据×边缘计算的四维跃迁。技术的进化将使其从“事后诊断”转向“事前预防”,从“单点监测”升级为“系统韧性守护”,为高风险工程与地球系统的安全管理提供关键支撑。
二、微震监测技术与声发射技术的异同
微震监测技术和声发射技术在原理和应用上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1)相同点:
1. 核心原理一致:均通过监测材料或结构内部因变形、破裂释放的弹性波(振动信号),反推内部动态变化(如裂纹产生、扩展)。
2.技术基础相近:系统组成均包含传感器、数据采集、信号处理等模块,依赖波形分析实现对内部活动的解读。
3.应用场景交叉:都用于评估结构或岩体的稳定性,如矿山、岩土工程、材料检测等领域,辅助判断安全风险。
(2)不同点:
简言之,微震监测是“宏观尺度的大范围监测”,声发射是“微观尺度的局部监测”,两者从不同层面反映物体内部的动态变化,常结合使用以提升监测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