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网友纷纷表示,“泉州有感,连续三天了”“又来了,厦门震感强烈”“又来,已经麻了”。那么,在震群型地震活跃阶段,市民如何快速获得预警信息?地震预警终端都有哪些?就此,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地震局相关专家。
福建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公共服务室副主任郑超告诉记者,目前福建省内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个是手机端的APP“福建地震预警”;
第二个是在全省都有布设的专用的地震预警接收终端,主要分布在学校、社区、商场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截至目前,福建全省已经安装了1.8万台预警终端,同时还在不断建设中。
9月18日09时51分在台湾台东县发生4.3级地震,福州地震预警终端发出蓝色预警信号灯
对于地震预警接收端的作用,郑超解释道:“首先它有一个发布的条件,地震预警和气象灾害类似,有红橙黄蓝级别,大家在收到这个信息后就可以去做相应的预防措施。”他表示,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红、橙、黄、蓝。蓝色(1-2度)和黄色(3-4度)的属于告知性的预警,这两个级别地震不会造成很明显的破坏;橙色(5-6度)和红色(7度以上)的则会造成破坏。地震发生前,市民可以利用地震预警信息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
【科普链接】
1.台湾花莲地震离福建这么远,为何震感如此强烈?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结果,18日14时44分,台湾花莲地区发生的6.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属于浅源强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对较多,因此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范围必将更大。这也是造成福建民众普遍震感强烈,且有感的范围较广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地震波在穿越台湾海峡抵达福建地区后,频率成分中较高频的部分迅速衰减了,而较长周期的部分(主要是面波)则保留了下来,而这部分频率成分刚好与建筑结构,尤其是高层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较为接近,因此也造成高层结构由于共振效应而振动增强,因而居住于高层的居民会比低层的居民的感受更强烈些。
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因素,是建筑结构所建造的场址类型,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场地土层类别等。一般而言,建造于坚硬地基上的结构物可能遭受的振动影响明显小于建造于软弱地基上的结构物,处于盆地等不利地形中建筑物所遭受的振动也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也是福州、漳州等几个处于盆地地形中的城市里震感更强烈的原因所在。
2.什么是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利用电子信号抢在地震波传播到之前,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向地震发生地提前几秒乃至数十秒发出警报,让人们迅速撤离。
3.“预警”与“预报”的区别
从地震预警的定义可以看出,地震预警不是通常所说的地震预报,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而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抢先发出警告并紧急采取行动,从而防止或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
地震预警的原理:
目前,实现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是每秒6000多米,显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要慢得多。当强震发生后,在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台首先收到了地震波,这时立刻用电子信号向远处地区发出报警,于是在地震波还没有到达时,远处地区就知道发生了地震,可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地震预警的局限性
尽管地震预警为人类减轻地震灾难带来了一束曙光,但就地震预警的原理而言,又有其必然的缺陷,具体有以下两点:
一是受预警范围和时间的限制。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其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限的,一般在10秒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停止高速列车、从电梯撤离、终止或保护关键仪器和设备、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等,但也仅限于此,不能把预警的作用一味夸大。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甚至预警与强地震波几乎同时出现;离震中越远,提供的预警时间越长,但意义也随之削弱;
二是迟报、不报或误报。目前,这种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地震预警因为求“快”,对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存在很多迟报或不报等情况。但是,由于地震预测、预报尚处于科学探索阶段,特别是短期内地震预报的水平与社会需求仍相距甚远,相比之下,地震预警的时间虽短,但其准确率却相对较高。
编辑:白彩惠
实习生:赖姝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