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卫士2D火箭炮是由中国精密仪器进出口公司与四川航天工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卫士系列火箭炮的最新改进型。这种火箭炮口径425mm,有效射程达到了令人恐惧的400公里。采用多种战斗部,可以根据作战需要快速切换。对付装甲目标,卫士导弹可采用末敏子母弹。这种从天而降的攻击堪称装甲集群的噩梦。采用常规杀伤爆破战斗部时,有效杀伤半径可以达到100米。面对无防护的步兵,采用预制破片的空爆榴弹可
2 / 10 神鹰400火箭炮是航天科工集团于2010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解放军最新的制导火箭弹。这种火箭弹采用八联装的发射模式,每一枚火箭弹都拥有可以独立工作的制导模块。SY400可以面向180°范围内,同时对8个目标进行精确度误差30米的高精度射击。他的射程也是极为可怕的,具体射程据推测能有350km到420km。
3 / 10 PHL03火箭炮是中国自行研制并生产的火箭炮系统。这种火箭炮为12管,火箭炮口径为300mm,战斗部重量为235kg。这种火箭炮采用了多项复合技术,使其在射程,射击精度,杀伤能力名列世界前茅。其射程可以达到150km,精度为覆盖圆误差50米,在使用子母末敏弹的时候可以对坦克集群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中国的PHL03远程火箭炮营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44枚火箭弹,直接覆盖一片2平方公里的
4 / 10 "龙卷风"是继"喀秋莎"、"冰雹"后,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第3代火箭炮系统。"喀秋莎"二战时名扬世界。"冰雹"火箭弹的稳定器结构技术广为传播。"冰雹"装备了56个国家的军队。"冰雹"的世界领先地位被美国的M270火箭系统超越。M270的射程虽与"冰雹"相同,但自动化程度超过了"冰雹"。M270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显示了威力,冲击了市场。俄罗斯岂甘落后,尤其是在发明多管火箭
5 / 10 喀秋莎火箭炮,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队里传播开来。
6 / 10 卫士-2火箭炮是中国川航总公司新近研制的一种带有控制系统的远程多管火箭武器。以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方式,采用六联装贮运发射箱,火箭弹可根据不同的战略战术要求,换用六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战斗部。该系统的火箭发射车通常以连作为基本作战单元,任务是攻击敌方400公里内纵深范围内的目标。
7 / 10 "皮那卡"多管火箭炮系统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DRDO)研发,两部六联装的发射器安装在Bharat Earth Movers公司(BEML)生产的Tatra 815 8×8 Kolos越野卡车底盘上,指挥车也采用同样的底盘。印度兵工厂委员会(OFB)研发214毫米非制导火箭弹,并且与BEML一起研发系统的装弹补给车(Loader-Replenishment Vehicle)
8 / 10 БМ-21式火箭炮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该炮1964年开始装备陆军炮兵部队。现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师属炮兵团均编有一个БМ-21式火箭炮营,装备该炮24门。主要用来摧毁敌战术核武器,与敌炮兵作斗争,加强团炮兵群火力。它通常配置在已方前沿后2~6公里的范围内,压制纵深为14~18公里。
9 / 10 意大利菲洛斯30式122毫米火箭炮 1988年装备意大利陆军。发射装置为两个发射箱,每个发射箱装20个发射管。发射装置安装在10吨卡车上,机动性高。火箭弹弹种多,能完成多种战斗任务。火箭炮结构简单,易于维修。 火箭弹重65公斤(榴弹)、71公斤(子母弹),齐射时间16秒,最大射程33500米,战斗全重11.83吨,炮班人数3人。
10 / 10 巴西SBAT-70式70毫米火箭炮 巴西阿维布拉斯公司研制发展的70毫米36管牵引火箭炮,仅供出口。火炮由发射装置,发射架和火箭弹组成。发射装置为发射管束式,两个发射管束每个有18个发射管,排成5层,第1、5层各3管,第2 ̄4层各4管,共36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