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976 年的一天,《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头条报道, 70 年代中期,在美国各所名牌大学校园内,人们都像发疯一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玩弄一种数学游戏. 不单单是学生,甚至连教师、研究员、教授与老学究都纷纷加入. 什么游戏让他们如此着迷呢?
为什么这种游戏的魅力经久不衰?因为人们发现,无论 n 是怎样一个数字,经过有限步运算后,最终都无法逃脱回到谷底 1 . 准确地说,永远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落入底部的 4 → 2 → 1 循环. 如果从 2^n 出发,不论 n 如何庞大,迭代数字就像瀑布一样迅速坠落. 而其他的数字即使不是如此,在经过若干次的变换之后也必然会回到 4 → 2 → 1 的循环. 据日本和美国的数学家攻关研究,小于 7 乘以10的11次方 的所有的正整数,都符合这个规律. 那么是否对所有的正整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呢?这就是著名的“冰雹猜想”.
大家都知道,小水滴在高空中受上升气流的推动,在云层中忽上忽下,越积越大并形成冰,最后突然落下来,变成了冰雹,这就是冰雹的形成过程. 上述猜想之所以叫冰雹猜想,是因为算来算去,数字上上下下,最后一下子像冰雹似的掉下来,变成了一个数字“1”.
最早是谁发现这个猜想的,现在似乎已经无从考证. 不过传说是从 20 世纪30 年代的“世界数学中心”—德国小城哥廷根传来的. 因此,在有的西方文献中,用当时在哥廷根的两位数学家:克拉茨或哈赛命名冰雹猜想,称为克拉茨问题或哈赛问题. 此外,也有用原籍波兰、后去美国的数学家乌拉姆命名的,即乌拉姆问题. 而在东方,由于这个问题是由日本数学家角谷静夫传播过来的,所以被称为“角谷猜想”. 而在今天的数学文献里,大家就简单地把它称为“3x + 1 问题”或“3n + 1 问题”.
目前,人们对冰雹问题的探讨大多是从迭代函数的角度进行的,因为该问题的内容就蕴含了一种迭代过程.
其中函数 T 定义如下:
利用 (1.6),冰雹问题等价于:对任意给定的正整数 n,总存在一个数 k ,使得T(x) 的 k 次迭代的值恰为 1. 即:
人们从迭代函数 (1.7) 出发,建立了冰雹问题与图论和遍历理论的一些联系,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和猜想. 但距离该问题的彻底解决,看起来希望仍然十分渺茫. 1970 年,加拿大几何学家 Coxeter 悬赏 50 美元(约合人民币 306 元)解决 “冰雹猜想”;Paul Erdos 则把奖金提高到 500 美元;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又将赏金提高到 1000 英镑(约合人民币 9569 元). 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领赏.
如果迭代 (1.6) 的初值选为:T(1) = 7, 则有如下迭代过程有:
上述迭代过程如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假如这个正整数分解质因数只有因数 2,那么,无论这个数再大,都会很快跌落到 1,而且所应用的运算均为除以 2. 比如对正整数 65536,该变换过程为:
对于冰雹猜想,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或进行了改动,或进行了推广,得出的结果也同样富有奇趣. 比如,有人就将规则改为:任写一个正整数,假如是偶数,则下一步除以 2 ,假如是奇数,则下一步乘 3 后减 1.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 John Conway 找到了一个正整数 27. 虽然 27 是一个貌不惊人的正整数,但是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运算,则它的上浮下沉异常剧烈:(见图1.5(a))首先,27 要经过 77 步的变换到达顶峰值 9232,然后又经过 34 步到达谷底值 1. 全部的变换过程(称作“雹程”)需要 111 步,其顶峰值 9232,达到了原有数字 27 的 341 倍多,如果以瀑布般的直线下落(2 的 n 次方)来比较,则具有同样雹程的数字 n 要达到 2 的 111 次方. 其对比何其惊人!
此外, 和初值为 27 的迭代情况类似,以距它只有一步之遥的 54 为初值的迭代也是是剧烈波动的。但是初值在 1 到 100 的范围内,像它们这样的剧烈波动是没有的. 波动情况可以通过对比图1.5和图1.3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