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备考高考地理中的霜冻天气,附全球变暖专题影响气温

霜冻: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在冬春季,多为寒潮南下,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引起;或者受寒潮影响后,天气由阴转晴的当天夜晚,因地面强烈辐射降温所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雪上加霜”。

1.类型

霜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1.1 平流霜冻

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酿成的霜冻,常见于长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华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群众称之为“风霜”,气象学上叫做“平流霜冻”。

1.2 辐射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散热而出现低温,群众称之为“晴霜”或“静霜”,气象学上叫做辐射霜冻。

1.3 混合霜冻

先因北方强冷空气入侵,气温急降,风停后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造成霜冻,这种霜冻称为混合霜冻或平流辐射霜冻,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霜冻。一旦发生这种霜冻,往往降温剧烈,空气干冷,很容易使农作物和园林植物枯萎死亡。所以这类霜冻应特别引起注意,以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危害

2.1 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间的水分形成冰晶,细胞内原生质与液泡逐渐脱水和凝固,使细胞致死。

2.2 解冻时细胞间隙中的冰融化成水很快蒸发,原生质因失水使植物干死。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2.3 园林植物的危害

霜冻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2.4 对农作物的危害

玉米、大豆、棉花等秋收作物在成熟前对霜冻非常敏感。以玉米为例,如果在灌浆期遭受早霜冻,不仅影响品质,还会造成减产。当气温降至0℃时,玉米发生轻度霜冻,叶片最先受害。玉米灌浆的养料主要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受冻后的叶片变得枯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减少。由于养料减少,玉米灌浆缓慢,粒重降低。如果气温降至零下3℃,就会发生严重霜冻,除了大量叶片受害外,穗颈也会受冻死亡。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还切断了茎秆向籽粒传输养料的通道,灌浆被迫停止,常常造成大幅减产。初霜冻出现时,如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即使再严重也不会造成损失。

3.预防措施

3.1 熏烟法:在霜冻之夜,在田间熏烟可有效地减轻或避免霜冻灾害,但要注意两点:一是烟火点应适当密些,使烟幕能基本覆盖全园;二是点燃时间要适当,应在上风方向,午夜至凌晨2—3点钟点燃,直至日出前仍有烟幕笼罩在地面,这样效果最好。

3.2 喷水法:在霜冻发生前,用喷雾器对植株表面喷水,可使其体温下降缓慢,而且可以增加大气中水蒸气含量,水气凝结放热,以缓和霜害。明显的霜冻天,可多次喷水。

3.3 湿地法:潮湿的土壤热容量大,导热率也大,表层冷却慢,所以在霜冻发生前,浇湿茶园地面,可减轻霜冻强度,此方法一般与喷水法同时采用。

3.4 覆盖法:用草帘、薄膜将茶蓬覆盖。此法适用较小面积。因成本较大,但对即将待摘的白茶和头批高档茶有必要采用。

3.5 洗霜法:万一遭霜冻,在太阳出来以前,浇水或喷清水洗霜,可减轻作物霜冻危害。

一、全球气候变暖成因

1.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主要原因)

2.人为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吸收地面辐射更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1)来得多:生产生活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2)去的少:森林大量砍伐,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变弱

4.氟氯烃破坏臭氧层,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思考:

1、北极地区气温升高速度比其他地区快的原因?

(1)白色冰层可反射太阳辐射,冰层融化后深色海水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海水流动将热量带到更多地方融化更多海冰

(2)北极气温升高较快,极地冷高压变弱,更多低纬的热量将进入北极

2、北极附近冰川和永冻土融化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加速作用?

(1)加速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释放更多二氧化碳

(2)将冰川和永冻土当中封存的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出来,加剧温室效应。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农业的影响:

5、对工业的影响:

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极端天气增加,干扰新陈代谢(2)加剧病菌滋生,扩大疫病流行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高考真题:

(2015海南)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 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答案:1.A 2.B

(2016浙江文综)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问题。

3.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答案:3.B

(2017天津文综)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4.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 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 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 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答案:4.B

5.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

A. 生物类型多样 B. 对全球变暖敏感

C. 大气质量优良 D. 人类活动影响少

答案:5.B

(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

6.对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 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 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 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7. 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 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 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 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6.D 7.D

(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列三道小题。

8.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9.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10.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答案:8.A 9.D 10.C

(2016全国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 大气温度 B. 降水量

C. 积雪厚度 D. 植被覆盖度

12. 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 年降水量最少 B. 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 冬季风力最大

13. 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 蒸腾加剧 B. 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 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11.C 12.D 13.C

(20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4.据图文信息,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 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C. 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 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14.D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