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使植物体温降低到0℃以下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它与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叫终霜冻,初终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都较大。
霜冻(Frost):温度低于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霜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
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酿成的霜冻,常见于长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华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群众称之为“风霜”,气象学上叫做“平流霜冻”。
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强烈辐射散热而出现低温,群众称之为“晴霜”或“静霜”,气象学上叫做辐射霜冻。
中国初霜冻出现日期
每年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中国的东北东部和北部、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及新疆东北部初霜冻出现日期在一般在每年9月20日以前。
中国年霜冻日数分布图
1、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细胞间隙建的水分形成冰晶,细胞内原生质与液泡逐渐脱水和凝固,使细胞致死。
2、解冻时细胞间隙中的冰融化成水很快蒸发,原生质因失水使植物干死。
霜冻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缝口和雪面上有时也会出现。
每年入秋后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每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终霜冻。入秋后的气温随冷空气的频繁入侵而明显降低,尤其是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辐射散热增多,地面和植株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植株体温降至0℃以下时,植株体内细胞会脱水结冰,遭受霜冻危害。通常把秋季第一次发生的霜冻称为初霜冻,因为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就使作物受害,所以有农作物“秋季杀手”的称号。
白霜: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的物体上凝华,形成一层白色的冰晶现象。
黑霜:有的时候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但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这种现象称为黑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