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圆满结束在北京的第七次演出。这一次,《咏春》在北京停留了至少10天。
自6月6日起,《咏春》便首次亮相“清华园”,三天连演4场,在年轻观众中引爆热情。13日至15日,《咏春》剧组更是两年内二登北京保利剧院,继续连演4场,场场爆满,给首都观众带来视觉和情感的盛宴。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4日当天,《咏春》有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尽管下了一整天大雨,观众们还是热情不减,检票的队伍挤满了人。演出结束,当我和同事拿着设备准备采访“观后感”,有观众主动凑到身旁与我们分享。当谈到天气恶劣,雨天前来是否值得时,一位观众直呼“下冰雹都来看!”
短短几天里与观众和主创们的交流碰撞中,我似乎对《咏春》悄然走红甚至蜚声海外,不到两年内七度北上京城演出有了一些自己的答案。
以情动情
演员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一部舞剧,怎样才能叫好叫座?靠的不是自我感动,更离不开情感上的共鸣。当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跨越语言、种族、性别、年龄等种种差异,直击人心,它的火爆只是早晚的事。
舞剧《咏春》的一大魅力就是情感。无论是主创们在创作阶段多次深入“叶问”故乡采风,为角色增添真实生命,还是两年多来260多场巡演磨合,《咏春》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是愈发纯熟的,表演上的情绪张力也是愈加强烈的。而这些,观众们都能体会到。
6月13日晚,《咏春》在北京保利剧院的演出。
“就是来赚眼泪的。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幕剧情都是鲜活的。本来师娘离开的那一幕我忍住没有哭,但最后的那一幕又成功地赚走了我的眼泪。”二刷《咏春》的汤女士,在跟我聊起剧情时,眼睛里隐隐泛起了泪光。
甚至是八九岁的小朋友,在观演中也能体会到舞者们传递出来的浓烈情感。“在他们打斗的时候,情绪会非常激烈。在叶问和他的妻子分开的时候,又感觉到很悲伤。”第一次观看《咏春》的刘同学这样分享她的感受。
事实上,在与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交流时,他们提及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感动”。舞剧《咏春》没有一句台词,末段背景声里传出的几句粤语,很多北方观众可能还听不太懂,但大家还是能通过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一呼一吸、表演节奏等,与他们心意相通、情感相联。
现场观众momo观看常宏基第220场《咏春》留念 图源:momo
不只是观众被舞者的表演打动,同样地,舞者也被观众的奔赴打动。我在与叶问饰演者常宏基聊天时,他提到了一位昵称叫“momo”的观众,他说,这位观众跟着他跑了近100场演出,结下了深厚友谊。不只“momo”,在剧院的门口,我还偶遇了两位“00后”粉丝,她们因为《咏春》相识,追着剧组跑了很多城市。
“我在观众席上经常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他们从各个城市而来,伴随着我们《咏春》剧组一起成长,需要耗费他们非常多时间和精力。这也从侧面印证《咏春》是一个能传递爱和力量的剧组,我希望自己可以有这样的一份力量一直传递下去。”谈起剧粉们,常宏基的脸上充满笑意。
精益求精
在“百场如一”中适时而变
除了以情动人,舞剧《咏春》的另一大魅力是精益求精,追求“百场如一”的同时再进一步。
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在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一流的国际舞台上与西方名团同场竞技,甚至在伦敦西区有过9天12场的高强度演出,一场比一场火爆,很多媒体同行听来觉得不可思议。
但对舞剧《咏春》剧组而言,这样的情形早已见怪不怪。早在2023年端午时节,他们刚开启全国巡演没多久,便在北京保利剧院舞台收获了一批特殊的国际“粉丝”。他们是来自29个国家的外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在追求更高国际舞台的过程中,这支来自深圳的年轻舞团要克服的难关非常多,小到舞台环境差异,大到文化气候差异。
但就像叶问师父一样,专注精进武艺,无惧困难、克服困难才能有所成长,《咏春》剧组也是如此。常宏基透露,在两年多国际国内舞台的淬炼中,他早已从最初的忐忑紧张,变得收放自如,即便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也能逐渐与角色接近、融合,甚至超越。
谈及再度来到熟悉的剧场演出,八卦掌掌门&女导演饰演者王沅琳说,经过长时间的打磨,以及对于人物角色的揣摩,自己已经能够自如地在舞台上表演,更好地呈现角色状态。
她同时表示,自己也一直在求变,要比两年前的自己有所进步,“我们希望把这一次的演出演好,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受”。
不仅仅演员如此,编排也在巡演过程中不断修缮打磨。无论表演场地如何变化,演员和剧组都会积极调整,甚至细节到演员的走位乃至面部表情都会根据不同环境做出微调。“我们在不同的剧场、舞台,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技术的调整,但是内容质量上我们是百场如一”。对于舞剧的演出质量,《咏春》编导吕程亮非常有自信。
事实上,除了2023年中国电影华表奖、2024年央视春晚及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外,《咏春》剧组已经是四度在北京的剧场里演出,其中2023年、2024年《咏春》曾两度在国家大剧院演出、2023年在保利剧院舞台演出。
首都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来自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年轻舞团能够两年四度登上北京一流的剧院大舞台,充分说明了深圳原创舞剧《咏春》的艺术吸引力和市场号召力。“你看全场都爆满,所有人都来,我觉得很不容易。我觉得能够看到这么好的舞剧很开心,我一听到我就马上过来了。”即便是阅剧无数的香港知名导演唐季礼也难以拒绝舞剧《咏春》的魅力。
酷爱来剧场看表演的王先生看我来自深圳,主动跟我攀谈,他说,“以前从未在北京看过张罗得这么好、影响力这么大的舞剧。这一次算是颠覆了我对深圳的印象,我看到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实力。”
当终曲响起,掌声如潮水般涌向深圳这群年轻的舞者,他们以青春诠释的“咏春”之魂,不仅在首都的殿堂里刻下了特区文化的鲜明印记,更完成了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精神对话。岭南武脉的刚柔并济,在当代舞者的腾挪闪转间被赋予新生;时代浪潮下的特区精神,借由无声的肢体史诗找到了崭新的表达。这不仅是叶问宗师武德仁心的舞台重现,更是鹏城以开放之姿,在千年京华的文化厚土上,用最东方的身体语言,谱写的一曲致敬传统、拥抱世界的时代新章。舞影翩跹处,岭南风骨与京华气韵交织流淌,余韵未绝,指向的不仅是舞台的边界,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