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地理人类控制四种天气,亿年前,下了一场持续亿年的“大雪”,地球变成一个“雪球”云中冰雹

人类对天气的敬畏远古有之。改变天气的理想也一直伴随。法师求雨、萨满雨舞,甚至焚人求雨都有。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类掌握了足够丰富的气象学知识,不仅可以及时预报天气,还能采用人工手段影响天气。

1.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又叫“播云”。

就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类型,在有利于降水的天气条件下,采取人工干预的方法,在自然降雨之外再增加部分降雨的一种科学手段。

它的原理是根据空中云的性质、高度、厚度、浓度、范围等,向云体播散致冷剂、结晶剂、吸湿剂和水雾等,以增加云中冰晶浓度,弥补云中凝结核的不足,加强云中碰并活动,促使云滴增大,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加速雨滴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人工降雨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可以有效地进行农业抗旱,解决人畜用水以及森林防火,同时也合理开发和利用了空中云水资源。

2.人工消云减雨

除了通过人工手段增加降水,也有人工消云减雨。

某种意义上,这种形式是人工增雨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在降水云团的上游地区实施大范围、大规模、超常规的人工增雨作业,使天气系统的能量加速扩散,同时使空中水滴快速形成,让移进目标区的降水云团提前降雨;或者在目标区的上风方地区,往云层里超量播撒冰核,使云中无法形成足够大的雨滴,阻止和延缓强降水。

3.人工防雹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冰雹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形成和发展快、雹粒动能大等特点,往往给农业生产、建筑、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冰雹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防雹作业可以有效避免和减轻冰雹灾害,对防灾减灾有着积极作用。

人工防雹即采用人工方法对一个地区可能产生冰雹的云层施加影响,使云中冰雹胚胎不能发展成冰雹,或者使小冰粒在变成冰雹前就降落到地面。

人工防雹的常见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高射炮或火箭发射架向空中冰雹云中发射含有碘化银的炮弹,产生过量的人工冰核,通过“争食”云中的过冷水来达到防雹目的。二是飞机直接飞入云中,在云中适合的部位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增加云中的冰晶,产生过量人工冰核。

其实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一种改变天气的技术:冰雹炮。专门用来阻止或减少冰雹天气。

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用。不过,现在某些欧洲的葡萄园和牧场依然可以看见这种巨型钢铁喇叭。

4.人工消雾

雾是接近地面的云,主要分为冷雾、暖雾和冰雾。针对不同类型的雾,人工消除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消冷雾主要是向雾中播撒碘化银成冰剂或者干冰、液氮、丙烷等制冷剂,由此产生大量冰晶,使其迅速增长沉降,降低雾的浓度。

消暖雾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在雾中播撒氯化钙溶液和盐粉等吸湿剂,以形成沉降物,从而降低雾的浓度;二是向雾区喷射高温气体,以加热蒸发雾滴;三是用螺旋桨搅动,使上下干湿空气混合,消除雾气。

消冰雾原则上也使用加热法。

前言

地球上是否有“雪球地球”这种说法?

它一直以来都是受到科学家们争论的话题。

最近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距今24亿年前,地球上曾经有一段时间被冰雪覆盖,被稱作“秀伦冰期”的持续3亿年的大冰期。

当时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冰层覆盖,不同于现在的冰川时期,那个时候地球的海洋全部结冰,湖泊、河流也被冰层覆盖,这让地球看起来犹如一颗巨大的冰球,故被称作“雪球地球”。

那么为什么当时地球会被覆盖上这么厚的冰层呢?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确认这一说法的呢?

一、什么是“雪球地球”?

虽然现在说地球有可能再次成为一个“雪球地球”是吓唬人的说法,但是事实上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数十亿年前,地球就曾经历了这样的阶段。

而其它3次大冰期分别是距今27亿年前的卡鲁冰期,25亿年前的安第萨哈拉冰期和23亿年前的瓦兰吉尔冰期。

不过这些冰期不同于现在的冰川时期,它们只是短暂的寒冷期而已。

这期间地球的气候变化会有所不同,但整体上来说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冰川覆盖和寒冷气候。

虽然地球会经历许多冰川时期,但这些寒冷的时期并没有影响到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进化。

正是这些冰川时期让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变得更加丰富。

而在这些冰川时期过去之后,地球的气候也会逐渐回暖,为新的生命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

这意味着冰川时期是一个自然循环的过程,虽然会给地球带来寒冷和干燥的气候,但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机会。

它会导致大规模的冰川覆盖和严寒的气候,这会影响到陆地的植被和动物的繁衍,但对于海洋中的生物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海洋也会受到影响,但相比陆地而言它的影响要小很多。

所以在冰川时期海洋中的生物通常会比陆地上的生物更容易适应这种环境。

它们会因为气温的变化而产卵,让新一代的生物在寒冷的时期休眠,等到气温回暖之后再苏醒过来。

而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会因为冰川融化而重新进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并繁衍生息。

正是这种适应和进化才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如此多样且坚韧。

尽管会经历冰川时期的寒冷和干燥,但地球上的生物依然能够生存并繁衍。

二、24亿年前地球上是什么样子?

当时人们所谓的“雪球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说到底就是一颗巨大的冰球,整个地球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想象一下冰天雪地的北极和南极,那种环境会覆盖到整个地球。

当时的气温和环境是如此恶劣,这也是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冰期。

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证据和研究确认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而且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关于当时地球的奇妙之处。

尽管地球的海洋全部被冰层覆盖,但这并没有导致所有的生物灭绝。

海洋中的生物依靠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存活,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

火山喷发也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虽然这段时间地球的火山活动并不频繁,但每一次喷发都会为海洋提供一些新的元素和能量。

海洋中的低级生物会以这些元素为食物,而高级生物则会以低级生物为食。

这种生态系统的循环让海洋中的生物能够在极端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渐渐地繁衍生息。

而陆地上的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厚厚的冰层覆盖了一切,在寒冷和干燥的气候下植被很难生存下来,大部分的陆地都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冰原。

这也导致陆地上的动物几乎绝种,而且在接下来的几亿年里也没有出现新的生物。

对于海洋中的生物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海洋的寒冷环境,而且它们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支持生命的延续。

但对于陆地上的生物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它们需要面临极端的寒冷和干燥,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冰原上它们需要找到足够的食物来维持生命。

三、为什么地球会成为“雪球地球”?

那么导致地球变成一个“雪球地球”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科学家们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不过有一些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地球的轨道和自转发生了一些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它会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而发生微小的变化。

这些变化虽然微不足道,但长期以来却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所以一些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变化导致了地球进入了一个极端的寒冷期。

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地球才会出现这么长时间的大冰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地球并没有被冰层覆盖。

另一种解释是地球内部的活动产生了变化。

地球的内部一直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它会不断释放能量并影响到地表和大气层。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而如果这种活动发生了变化,就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的火山活动正是导致这一大冰期的原因。

它们认为当时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变得异常平静,这导致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

而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可以吸收大气中的热量并使地球变暖。

当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之后,地球的气温也开始下降。

毕竟即便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生命依然会找到一种适应环境的方法。

24亿年前的地球和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但正是这样的挑战和考验才让地球拥有了如此丰富和多样的生物体系。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地球是否会再次成为“雪球地球”,但无论发生什么,地球和地球上的生命都会继续前行。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地球之所以能够度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冰期,正是因为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人类作为地球上的生物之一,也需要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才能够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存和繁衍。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