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22日至23日,北方降雨将转移阵地至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等地,其中辽宁将遭遇今年以来最大范围暴雨过程 ,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
东北地区进入降雨主要时段
中央气象台22日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22日白天到夜间,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中西部、黑龙江南部、江西北部、湖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内蒙古东南部、吉林西部、辽宁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 。
23日,黑龙江、吉林西部、西北地区东南部、西藏中部、江南中东部、川西高原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黑龙江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
大连气象台发布连发预警
暴雨、大暴雨,究竟有多大?
气象上对暴雨有明确的区分,在我国,将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再分为三个等级:
●24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称“暴雨”;
●超过100毫米称“大暴雨”;
●超过250毫米称“特大暴雨”。
什么是雨带?
汛期观察降雨分布图,很容易发现降雨呈明显的带状分布,雨带还会随时间推移而移动。某些地区有时候处于雨带南端,雨带移动后又处于雨带北端,雨水在此期间下个不停。
其实,“有形”的雨带,与一个常年影响我国天气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有关。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干燥炎热,如同一个大蒸笼扣在地面上。但在副热带高压的边缘地区,却盛行上升气流,这是形成降雨的必要条件之一。雨带会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移动而摆动。
天气预报中的“局地”到底是哪儿?
“局地”在天气预报中并不是一个具体确定的地点,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预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达到的极端性 。
“局地”常常与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联系在一起。这些强对流天气多由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生命史短、消亡速度快。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