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是钻石,不会恒久远,永流传,皇恩尤其变数大。一代一代岁月流转,像一遍又一遍冲泡的茶水,越来越淡。
贾府中六个成年男性,只有贾政一个人做了实在官,其余袭爵的也好,捐官的也好,都是虚职,只是个头衔而已。贾政的官也不大,位置也不重要,贾府早就边缘化,远离了朝堂决策中心,贾府的势力,不过是依赖多年积攒起来的深厚人脉。
一个大家族的实力不外乎看两点,政治和经济。从政治上来说,贾家已经不是实权派人物。那么经济上呢?
贾府的经济两大来源,一是俸禄,二是田庄。俸禄是有限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官员,都不会靠工资过日子。他们既然没了实权,也就很难得到什么灰色收入。田庄的收入也有不可控的因素在内,那就是自然灾害,靠天吃饭,并没有十足的保障。
比如说五十三回写过年,作者特意写到了田庄的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纳东西银两。这一年的收成好吗?不好,贾珍对田庄收入满意吗,不满意,贾珍算着一个田庄有五千银子的进账,结果只收到了两千五百两。
如果你在领工资的时候,发现工资减半,你是什么感受?工资减半了,但是房贷不会减,开销不会减,菜场的菜价不会减,贾府也一样的道理,他们也要用减半的收入,来维持和往年同样的花费。
乌进孝所在的黑山庄,今年的收成不好,原因是“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也就是说,这一年的雨水太勤了,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充足的光照,庄稼自然是长不好。雨水勤也罢了,到了九月又下了一场碗大的冰雹,连人带房,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这场冰雹影响到的地域面积。冰雹这种自然灾害一般都发生在小范围内,当然也有大范围的,就像这次雹灾,受灾地区是方近一千三百里,这就很可怕了。所谓天塌砸大家,不知道多少人需要承受这场冰雹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那些小门小户,守着二亩薄田的人,拢共那一点田地,冰雹一砸,所剩无几。靠天吃饭,也要老天肯赏你一口饭吃。
黑山庄遭冰雹还算好的,不过是收入减半而已,贾珍另外还有两个更倒霉的田庄,报了旱涝,那就等于这一年的收入归零,指望不上了。同样的道理,处在旱涝区的小门小户,二亩薄田的人呢?他们吃什么,怎么度日?
所以,刘姥姥为什么过不去冬,到贾府打秋风?所以,袭人家为什么穷到没饭吃,卖了女儿?所以,贾府的船摇到苏州,为什么毫不费力的就能买到十二个小女孩当戏子?
作者看似什么都没写,但在富贵的字缝里,都是穷人的生存现状:小农模式,靠天吃饭,毫无保障。像黑山庄这样的庄子,宁国府有八九处,如果年景好的话,按贾珍那五千两银子的估算,一年的收入大概是四五万两。听起来很多,但要除以宁国府那豪阔的排场,众多的家仆,奢靡的吃穿用度,也就不多了,何况今年两处旱涝,一处减半,贾珍所得,估计最多也就三万两银子,所以贾珍会说那句“真真是别教过年了”。
《红楼梦》是以荣国府为主,作者写宁国府的田庄,其实还是为了带出荣国府的田庄。看乌进孝这段话:
“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
一句话点明,荣国府的收入也好不到哪里去,半斤八两。宁国府才几个主子,不过贾珍夫妻加上贾蓉夫妻,一家四口,外加若干个姬妾,唯一的大小姐惜春还养在贾母那边。荣国府的人口可就多了几倍,花销比宁国府却不止多几倍,更有许多额外的花项。
外人看荣国府,那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显赫辉煌。比如乌进孝这样的平民百姓就认为,皇帝和贵妃娘娘一定会赏下来银钱无数、东西堆山,这也代表了大部分旁观者或吃瓜群众的看法。
外明不知里暗,知道内情的人一定是内部人,《红楼梦》开篇曾经借冷子兴的口演说过荣国府的情况,这一回又通过贾珍的口来告诉我们荣国府的经济现状,贾珍说,自己没有什么外项大事,收入减少也能将就着过日子,但是荣国府就不同了。
不同之处就在于:荣国府有一个贵妃娘娘。女儿封妃,在政治上或许是助力,在经济上往往要赔钱。皇亲国戚,是靠自己的银子撑起来的。
贾珍说:“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
这恰好就是凤姐管家的最大难题:入不敷出。花钱多挣钱少,怎么会不穷呢?宫里要打点,年节要进贡,处处都花钱,贵妃虽然有赏赐,不过是彩缎古董玩意儿,这些东西,好看不实用,中看不中吃。
后文第七十二回,还写到宫里的太监时不时来贾府敲竹杠,凤姐已经到了当首饰的地步,也不敢不打发他们满意,得罪不起,自古都是小鬼难缠。这些还都是小打小闹,癣疥之疾,真正让荣国府的经济元气大伤的,是头一年的省亲连盖大观园。
贾珍一句话道破实情:外头体面里头苦,再省一次亲,只怕就精穷了,这就是接驾的代价。当年的曹家,就是因为四次接驾康熙皇帝,亏空了白银几百万两,这也是曹家抄家获罪的一个隐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