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世界十大数学猜想及其证明情况一、世界十大数学猜想(难题)世界十大数学猜想: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一米尔斯理论、纳卫尔一斯托可方程、BSD猜想,费尔马大定、四色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其中,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1、费尔马大定理,2、哥德巴赫猜想,3、四色问题。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一、P(多项式时间)问题对NP(nondeterministicpolynomialtime,非确定多项式时间)问题,二、霍奇(Hodge)猜想,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四、黎曼(Riemann)假设,五、杨一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六、纳维叶一斯托克斯(Navi
2、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七、贝赫(Birch)和斯维讷通一戴尔(Swinnerton-Dyer)猜想。这十大数学猜想只证明了两个,庞加莱猜想和四色问题已被解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1、费尔马大定理2、哥德巴赫猜想3、四色问题世界七大数学难题1、P问题对NP问题2、霍奇(Hodge)猜想3、庞加莱(Poincare)猜想4、黎曼(Riemann)假设5、杨一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6、纳维叶一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7、贝赫(Birch)和斯维讷通一戴尔(Swinnerton-Dyer)猜想有待破解的数学难题除了上述著名数学
3、难题外,还有以下著名数学难题有待破解。Abc猜想考拉兹猜想周氏猜测(梅森素数分布猜测)阿廷猜想(新梅森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素数猜想克拉梅尔猜想哈代李特尔伍德第二猜想六空间理论先来看三大数学猜想(难题)。(1)费马猜想又称“费马大定理”或费马问题”1637年由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形如Xn+yn二Zn的方程,当n大于2时没有正整数解。剑桥大学怀尔斯在1995年彻底解决了这一大难题。该研究源自费马在阅读丢番图(Diophatus)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
5、想的版本。经过后世数学家的修改和整理,哥德巴赫猜想有如下形式:弱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强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事实上,弱哥德巴赫猜想可以由强哥德巴赫猜想推出,因为2n+1=2(n-1)+37VV不小于9的奇数不小于6的偶数2013年,哈罗德证明了:大于1030的奇数均可写为三个素数之和。后来经过不断验证,小于1030的部分也是成立的。于是,弱哥德巴赫猜想经过一半证明一半验证,被确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但是对于强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结果即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对“1+2”的证明即:任意大于2的偶数均可写为一个奇素数
6、与两个奇素数乘积之和。(4)四色猜想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做了100亿次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猜想的证明。Sweden0Tuikey由大数学家黎曼、康托
7、尔、庞加莱等创立的拓扑学之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后来竟盖过大数学家高斯宠爱的数论,成为雍容华贵的数学女王。四色问题就是属于拓扑学范畴的一个大问题。拓扑学不仅引进了全新的研究对象,也引进了全新的研究方式。对数学来说,它不啻是一场革命。回顾拓扑学的历史,就可以说明为什么四色问题对于20世纪数学来说是重要的。通俗地说,连续变换就是你可以捏、拉一个东西,但不能将其扯破,也不能把原先不在一起的两个点粘在一起。比如,对于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一些拓扑学家就认为可将其分成6类:第一类:D,O;第二类:H、I第三类:C,L,M,N,S,U,V,W,Z。第四类:K、X第五类:A、R第六类:E、F、G、J、T第一类
8、在连续变换下都可以变成0,第二类都可变成H,第三类则都可变成一条直线,第四类是一个叉,第五类是A,第六类是T。还有一些字母单独归一组:Y、Q、B、P。因为4是平面的色数(它也是一种示性数,可见示性数有很多种),体现了平面的拓扑性质,与国家的形状无关,将平面弯成曲面也没关系。数学家必须确定这个数究竟是5还是4,这很重要。如果国家分布在一个环面上,画地图最多得要七种颜色。吊起数学家胃口的还有一个原因。乍一看,环面似乎更复杂,事实上,环面的七色定理却比较容易证明,希伍德当时就做到了;到1968年,其他所有复杂曲面的色数均已确定,唯有平面(或球面)的四色问题依然故我。看来,平面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9、1913年,伯克霍夫引进了一些新的技巧,导致1939年弗兰克林证明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温恩将22国提高为35。1968年,奥尔又达到了39国。1975年有报道,52国以下的地图用四色足够。可见,其进展极其缓慢。不过,情况也不是过分悲观。数学家希奇早在1936年就认为,讨论的情况是有限的,不过非常之大,大到可能有10000种。对于巨大而有限的数,最好由谁去对付?今天的人都明白,计算机!从1950年起,希奇就与其学生丢莱研究怎样用计算机去验证各种类型的图形。这时计算机才刚刚发明。两人的思想可谓十分超前。1972年起,黑肯与阿佩尔开始对希奇的方法作重要改进。到1976年,他
10、们认为问题已经压缩到可以用计算机证明的地步了。于是从1月份起,他们就在伊利诺伊大学的IBM360机上分1482种情况检查,历时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个判断,最终证明了四色定理。在当地的信封上盖“Fourcolorssutfice”(四色足够了)的邮戳,就是他们想到的一种传播这一惊人消息的别致的方法。(5)叙古拉猜想(冰雹猜想/角谷猜想)做一个游戏:每个人可以从任何一个正整数开始,连续进行如下运算,若是奇数,就把这个数乘以3再加1;若是偶数,就把这个数除以2。这样演算下去,直到第一次得到1才算结束。是不是每一个正整数按这样的规则演算下去都能得到1呢?这就是叙古拉猜想,也叫“冰雹猜想、角谷猜
11、想”。冰雹猜想来历1976年的一天,华盛顿邮报于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数学新闻。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70年代中期,美国各所名牌大学校园内,人们都像发疯一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玩弄一种数学游戏。这个游戏十分简单: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N(NM0),并且按照以下的规律进行变换:如果是个奇数,则下一步变成3N+1。如果是个偶数,则下一步变成N/2。不单单是学生,甚至连教师、研究员、教授与学究都纷纷加入。为什么这种游戏的魅力经久不衰?因为人们发现,无论N是怎样一个非零自然数,最终都无法逃脱回到谷底1。准确地说,是无法逃出落入底部的4-2-1循环,永远也逃不出这样的宿命。这就是著名的“冰雹猜想”。强悍的2
12、7冰雹的最大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性。英国剑桥大学教授JohnConway找到了一个自然数27。虽然27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自然数,但是如果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运算,则它的上浮下沉异常剧烈:首先,27要经过77步骤的变换到达顶峰值9232,然后又经过32步骤到达谷底值1。全部的变换过程(称作“雹程”)需要111步,其顶峰值9232,达到了原有数字27的342倍多,如果以瀑布般的直线下落(2的N次方)来比较,贝9具有同样雹程的数字N要达到2的111次方。其对比何其惊人!但是在1到100的范围内,像27这样的剧烈波动是没有的(54等27的2的次方倍数的数除外)。经过游戏的验证规律,人们发现仅仅在兼具4k和3m+
13、1(k,m为自然数)处的数字才能产生冰雹猜想中“树”的分叉。所以在冰雹树中,16处是第一处分叉,然后是64以后每隔一节,产生出一支新的支流。自从Conway发现了神奇的27之后,有专家指出,27这个数字必定只能由54变来,54又必然从108变来,所以,27之上,肯定可以出现不亚于2n的强大支流33*2n(n=1,2,3),然而,27到4-2-1数列和本流2到4-2-1数列要遥远的多。按照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从27开始逆流而上的数列群才能叫做本源,尽管如此,按照“直线下泻”的观点,一般依然把1-2-4-82n的这一支看作是“干流”。等差数列验证法,此方法是根据冰雹猜想的验证规则而建立的一种验证方法
14、,是以无限的等差数列来对付无限的自然数。首项偶数,公差是偶数,那么数列上的所有自然数都是偶数,全体数列除于2,如果首项是奇数公差是偶数,那么数列上全体自然数都是奇数,全体乘上3再加1。如果公差是奇数,首项也是奇数,那么第奇数项必定都是奇数则乘上3再加1,第偶数项必定都是偶数,则除于2。如果公差是奇数,首项是偶数,那么第奇数项必定都是偶数,则除于2,第偶数项必定都是奇数,则乘上3再加1。按照这样的计算规则计算下去,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考验验证者的智商。比如偶数的通项公式是2n,因为都是偶数所以除于2,得到n,这就是自然数。按照忽略偶数不记录的验证方法进行验证,第一个被验证的奇数有可能是能被3整除的奇数,也有可能是不能被3整除的奇数。但是所到达所归结的第二个奇数,以及第三个奇数(假设存在),整个过程所到达所遇到所归结所访问到的每一个奇数,必定都不能再被3整除了。如果都从从能被3整除的奇数开始验证,路径上所遇到所归结的所到达所访问到的每一个奇数都必定不能再被3整除了,最终都能归结于1,那么必定遍历所有的奇数(遍历是离散数学的概念)。如果都从不能被3整除的奇数开始验证,那么路径上所遇到所到达所归结的所访问到的每一个奇数必定都不可能再被3整除了,最终都归结于1(等于说是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