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李**(实名认证)
IP属地:山东
下载本文档
第第页2026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试卷(全国通用)(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第5题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脊髓(suǐ)
罅隙(xià)
悲怆(chuàng)
亘古不变(gèn)B.栅栏(zhà)
罪愆(qiān)
谛听(tí)
蓊(wēng)蓊郁郁C.一椽(chuán)
朱拓(tà)
赍(jī)发
畏葸不前(xǐ)D.鞭挞(tà)
疟(nüè)疾
雪茄(jiā)
抢呼欲绝(qiā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点缀
蹙缩
訇然
殒身不恤B.酒馔
歆享
安详
莫衷一是C.觇视
赏赉
通牒
按部就班D.分蘖
愁怅
迤逦
不落言荃3.填入下面语段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湘绣的历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它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作色,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通过针、线将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走兽、字画等多种艺术,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绣品。A.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栩栩如生B.源远流长
豁然贯通
惟妙惟肖C.追本溯源
融会贯通
惟妙惟肖D.追本溯源
豁然贯通
栩栩如生4.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写景状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就观察点而言,主要不外三种。①一种是定点观察,即以作者立足的地点作为固定点②另一种是移步换景,即按照作者足迹的移动,空间位置的转换写见景物③或仰视,或俯视,或环顾,或远眺,或近觑,然后按照远近高下的顺序写④还有一种是定景换点,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断改变,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同一景物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5.下列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红楼梦》中哪些女子的命运,把名字填在括号里。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③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二、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登泰山记清•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B.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D.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B.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吾其还也C.古谓之天门溪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B.第二段着重记叙登山的艰难和描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C.泰山的人文景观很多,有的因为不在作者游览的路上,所以没有提及。D.文末“雪与人膝齐”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凸显冬日登山之难。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共6分)(1),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有如此之势,,,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6分)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这一首七言绝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之情,把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表达了出来。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故乡今夜思千里”运用了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的思念,而是通过想象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四、现代文阅读(16分)启示[注]王愿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滚跌、跋涉,小部队终于走出了这段充满着艰难和危险的烂泥潭。排长钟彦标踏上了一块大些的草墩,把背上的伤员轻轻放下,抬头看了看天,西北方向,一块乌云正缓缓地漫上来。再向前望去,他的心不由得一沉。这块不过亩把地大的高地上,散散乱乱地挤着五六十个红军战士;有一多半是伤病员。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像他们一样,是掉队下来的。有的在拍打着空空的粮袋;有的寻找着野菜;有的干脆在矮树丛间找柴火、生篝火、搭帐篷,准备宿营了;有的吵吵嚷嚷,在辩论着什么:“谁爱走谁走,我可是不走了!”“对,反正是赶不上大队了,明天早点走还不是一样!”“不行!”人群里有个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暴雨马上就到,得往前赶呀!……”钟彦标循着这个声音望去,只见讲话的是个重伤员,他从一个临时绑起的担架上欠起身,喘息着,焦急地摆着手:“同志们!……”可是,他那微弱的声音却被杂乱的吵嚷声淹没了。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西北风斜推着急骤的雨点,夹杂着指尖大的冰雹,密集地扫射过来,本来就乱着的人群,更是混乱了。钟彦标的心急得像几把刀子在戳,在搅。他一会儿招呼伤员向他这边靠,一会儿又俯到担架上,掩住一个伤员的上半身,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分成几半。就在这时,忽然人影一闪,一个人大步奔过来。他一边走,一边解着衣扣,然后,两手猛地扯起衣襟,用身躯掩住了两个伤员。冰雹,正在他的军帽上、肩头上和握着衣襟的双手上,四散飞迸;雨水,顺着浓黑的眉毛和胡须呼呼地流下来。这些,那人全不在意,只是叉开两腿,稳稳地站在那里,身躯略略前倾,两眼定定地注视着身前的伤员。突然,他那浓密的胡须抖动了一下,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喊声:“共产党员们,到这边来!”这喊声不高,还有些沙哑,却一下子冲进了钟彦标的心。仿佛借着这喊声的冲力,他的心顿时开了一条缝,透进了一线亮光:“是呀,应该号召党员们……”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和那个同志一起,齐声喊道:“共产党员们,到这边来!”口号,由一个老党员和一个年轻党员同声喊出来,更加响亮了。他们来到了这个老同志身边,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像雁行一样一字排开,筑成了一堵人墙,用那些宽阔的脊背,为伤病员遮挡着狂风、暴雨、冰雹。看着眼前的情景,钟彦标的心头宽松了。他感激地向着那个老同志看了一眼,情不自禁地向他靠得更紧了。老同志转过头来,低声问道:“你是干部?”“是。”钟彦标回答,“红五团二连的排长。”“为什么停下?”问话里透着不满,“为什么不带着同志们走?”“这……人员复杂……不太好带……”钟彦标望着这双眼里闪着的严厉的光,慌忙低下了头。“不对!”老同志把声音提高了,“单位再多,也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嘛!怎么能说没法带呢!”接着,俯到那个戴大八角帽的伤员身边,帮他擦抹脸上的水点。伤员感激地点了点头、喘息了一阵,挣扎着欠起身,从怀里掏出装着一小截炒青稞的粮袋子,递给了老同志,说道:“同志,拿去,分给断粮的同志……吃了,好往前走……”老同志没有接粮袋,却紧紧抓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手。过了一会儿,老同志又说话了。话是对着钟彦标说的:“看,我们有多好的同志啊!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不好带’?”老同志的话音更低、更沙哑了。钟彦标却从这话音里觉出了深沉的感情,得到了启发。他激动地抬起头,又看到了浓眉下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明亮、清澈又充满着热情。“排长同志,”老同志温和地说,“我们军队的党支部,不在营,不在团,却在连里,这是为什么呢?”“知道。”钟彦标回答。总支部书记讲过:1927年秋天,毛主席领导着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的时候,亲自在连队建党,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从那以后,红军不管怎样艰难困苦也顶得住、拖不垮,从不溃散……回忆着这历史的经验,想着老同志问话的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心头更敞亮了。“知道就好哇!”老同志胡须缓缓展开,笑了,“那么,现在你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依靠党员同志……”“对,并且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核心,一个堡垒,”老同志接过了他的话,“带领大家,继续前进,去赶上大队!”接二连三的启示,使钟彦标的心头完全豁亮了。他猛地把手伸进怀里,掏出那个珍藏的油布小包,打开来,拿出自己的党证,然后,把手一挥,叫道:“共产党员,到这里来开会!”他高高举起了党证,权且代替了党旗。党证上那红色印章——红星、镰刀、斧头,虽然不大,却像一簇火焰一样,鲜红、明亮,照耀着草地,照耀着会场。连伤病员在内,15个来自各个部队的共产党员,这些被饥饿、寒冷、疾病、战伤折磨着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们,围着这一簇火焰,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党员大会在庄严地进行。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一项项提议提出来了,一项项决议做出来了。开会的工夫,那位老同志一直注视着会议的进行。钟彦标看见,在那双明亮、清澈的眼睛里,流露着高兴和赞许的神情。当通过了最后一项决议,老同志举起了手:“我提议,大家喝支歌!”老同志站起来,用那充满感情的胸音唱了个起句,然后,胳膊猛然一挥,歌声,随着他的指尖爆发出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同名小说。故事发生于红军长征期间,文中老同志的原型是周恩来。12.本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多处恶劣环境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1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钟彦标,有人认为主人公是老同志。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14.真正的领导力源于率先垂范的行动,集体的凝聚力来自共同信仰的感召。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写作(40分)15.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600字800字答案详解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第5题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脊髓(suǐ)
罅隙(xià)
悲怆(chuàng)
亘古不变(gèn)B.栅栏(zhà)
罪愆(qiān)
谛听(tí)
蓊(wēng)蓊郁郁C.一椽(chuán)
朱拓(tà)
赍(jī)发
畏葸不前(xǐ)D.鞭挞(tà)
疟(nüè)疾
雪茄(jiā)
抢呼欲绝(qiān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谛听”的“谛”应读“dì”;“蓊蓊郁郁”的“蓊”应读“wěng”,故选B。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点缀
蹙缩
訇然
殒身不恤B.酒馔
歆享
安详
莫衷一是C.觇视
赏赉
通牒
按部就班D.分蘖
愁怅
迤逦
不落言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D.“愁怅”的“愁”应为“惆”;“不落言荃”的“荃”应为“筌”。故选D。3.填入下面语段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湘绣的历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它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作色,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通过针、线将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走兽、字画等多种艺术,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绣品。A.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栩栩如生B.源远流长
豁然贯通
惟妙惟肖C.追本溯源
融会贯通
惟妙惟肖D.追本溯源
豁然贯通
栩栩如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源远流长:指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语境“湘绣历史2000多年”,可见此处强调历史悠久,故选用“源远流长”。第二空,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就彻底明白。上文说“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选用“融会贯通”更合适。第三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语境是形容绣品的特点,应选用“栩栩如生”。故选A。4.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写景状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就观察点而言,主要不外三种。①一种是定点观察,即以作者立足的地点作为固定点②另一种是移步换景,即按照作者足迹的移动,空间位置的转换写见景物③或仰视,或俯视,或环顾,或远眺,或近觑,然后按照远近高下的顺序写④还有一种是定景换点,作者的立足点、观察点不断改变,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描写同一景物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前文提示“主要不外三种”,后面应该衔接方法种类,“一种……另一种……还有一种……”关联词有先后逻辑顺序,可知①在最前面,①所说的是定点观察,与之相连的是③;再根据关联词判断②④的顺序。故选C。5.下列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红楼梦》中哪些女子的命运,把名字填在括号里。①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③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答案】贾元春王熙凤晴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①“榴花”象征多子,暗指元春入宫为妃的尊贵身份。“宫闱”直接点明其皇妃地位。元春在书中封为“贤德妃”,榴花呼应其宫廷生活的荣华。“三春”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即元春,“元”为始。“虎兕相逢大梦归”暗示元春盛极而衰的结局,“虎兕”喻宫廷斗争,其死于政治漩涡。“二十年来辨是非”可能指元春入宫二十年的荣辱浮沉,或暗示其早逝,“大梦归”即死亡。②“凡鸟”合为繁体“鳳”字,直接点出其名(王熙凤)。“末世”指贾府衰败时,凤姐的才干无法挽回颓势。“一从二令三人木”是字谜,概括其婚姻悲剧:“一从”,出嫁从夫,初嫁贾琏时顺从;“二令”,“令”组合为“冷”,指贾琏对她逐渐冷淡;“三人木”中“人木”合为“休”,暗示最终被休弃(或因病被弃)。“哭向金陵”指王熙凤娘家在金陵,被休后只能返回故乡,结局凄凉,对应“事更哀”。③“霁月”指雨后月,暗含“晴”;“彩云”喻“雯”(花纹的云),藏其姓名(晴雯)。“难逢”“易散”暗示其美好却短暂的生命。“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指晴雯是丫鬟,身份低贱,但她性情高傲,不屑谄媚。“风流灵巧招人怨”指她因美貌聪慧被王夫人嫌恶,遭诽谤“勾引宝玉”。“多情公子空牵念”指宝玉为她作《芙蓉女儿诔》,却无法挽救她的悲剧(被逐后惨死)。二、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登泰山记清代•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B.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C.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D.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B.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吾其还也C.古谓之天门溪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B.第二段着重记叙登山的艰难和描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C.泰山的人文景观很多,有的因为不在作者游览的路上,所以没有提及。D.文末“雪与人膝齐”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凸显冬日登山之难。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6.D7.D8.C9.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导语】《登泰山记》是清代散文家姚鼐的游记名篇,通过记叙登泰山的全过程,展现了泰山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作者巧妙描绘了地理特征、天气变化和登山见闻,尤其是日观亭观日出的壮丽景象。全篇语言简洁优美,视角独特,叙述中融入议论与抒情,感情真挚,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高敬意和审美追求,同时流露出对古代文化历史的深刻怀念与感怀。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B.句意: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C.句意: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D.“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句意: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以”,介词“在”/连词,“用来”。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实行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B.“其”,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还是”。句意: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我们还是回去吧。C.“之”,代词“它”/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比不上别人。D.两个“若”均为动词,可译为“像”“好像”。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形状像蝼蛄。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没有提及”错误。原文明确提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说明作者知晓这些人文景观的存在,但因道路偏僻未前往,而非“没有提及”。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及”,等到;“既”,已经;“负”,背负,这里指覆盖;“烛”,名词作动词,照亮。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桐城姚鼐记述。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2分)10.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共6分)(1),谈笑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3)有如此之势,,,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答案】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纶、樯、橹、渚、啸、劫、削、割。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6分)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这一首七言绝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之情,把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表达了出来。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的心情。“故乡今夜思千里”运用了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的思念,而是通过想象写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答案】思乡孤寂清冷对写(或“侧面”)【导语】高适《除夜作》以简净笔触勾勒羁旅愁思。“寒灯”“独不眠”的物象选择极具张力,将时间(除夕)与空间(旅馆)的错位感转化为心理具象。后联“思千里”与“又一年”形成时空对仗,使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永恒乡愁母题。曲笔写亲人之思,更见抒情深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和艺术特色的能力。①全诗围绕除夕夜漂泊异乡的孤独展开。“客心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直接点明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尾句“双鬓明朝又一年”更暗示岁月流逝、归期无望的悲凉,故填“思乡”。②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中,“旅馆”点明羁旅,“寒灯”渲染冷清,“独不眠”强化孤独感,整体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为下文思乡之情铺垫。③“故乡今夜思千里”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想象故乡亲人正思念千里外的自己(即诗人),这种从对方角度着笔、委婉抒情的手法称为“对写”(或“侧面”),使情感更含蓄深沉。四、现代文阅读(16分)启示[注]王愿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滚跌、跋涉,小部队终于走出了这段充满着艰难和危险的烂泥潭。排长钟彦标踏上了一块大些的草墩,把背上的伤员轻轻放下,抬头看了看天,西北方向,一块乌云正缓缓地漫上来。再向前望去,他的心不由得一沉。这块不过亩把地大的高地上,散散乱乱地挤着五六十个红军战士;有一多半是伤病员。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像他们一样,是掉队下来的。有的在拍打着空空的粮袋;有的寻找着野菜;有的干脆在矮树丛间找柴火、生篝火、搭帐篷,准备宿营了;有的吵吵嚷嚷,在辩论着什么:“谁爱走谁走,我可是不走了!”“对,反正是赶不上大队了,明天早点走还不是一样!”“不行!”人群里有个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暴雨马上就到,得往前赶呀!……”钟彦标循着这个声音望去,只见讲话的是个重伤员,他从一个临时绑起的担架上欠起身,喘息着,焦急地摆着手:“同志们!……”可是,他那微弱的声音却被杂乱的吵嚷声淹没了。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西北风斜推着急骤的雨点,夹杂着指尖大的冰雹,密集地扫射过来,本来就乱着的人群,更是混乱了。钟彦标的心急得像几把刀子在戳,在搅。他一会儿招呼伤员向他这边靠,一会儿又俯到担架上,掩住一个伤员的上半身,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分成几半。就在这时,忽然人影一闪,一个人大步奔过来。他一边走,一边解着衣扣,然后,两手猛地扯起衣襟,用身躯掩住了两个伤员。冰雹,正在他的军帽上、肩头上和握着衣襟的双手上,四散飞迸;雨水,顺着浓黑的眉毛和胡须呼呼地流下来。这些,那人全不在意,只是叉开两腿,稳稳地站在那里,身躯略略前倾,两眼定定地注视着身前的伤员。突然,他那浓密的胡须抖动了一下,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喊声:“共产党员们,到这边来!”这喊声不高,还有些沙哑,却一下子冲进了钟彦标的心。仿佛借着这喊声的冲力,他的心顿时开了一条缝,透进了一线亮光:“是呀,应该号召党员们……”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和那个同志一起,齐声喊道:“共产党员们,到这边来!”口号,由一个老党员和一个年轻党员同声喊出来,更加响亮了。他们来到了这个老同志身边,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像雁行一样一字排开,筑成了一堵人墙,用那些宽阔的脊背,为伤病员遮挡着狂风、暴雨、冰雹。看着眼前的情景,钟彦标的心头宽松了。他感激地向着那个老同志看了一眼,情不自禁地向他靠得更紧了。老同志转过头来,低声问道:“你是干部?”“是。”钟彦标回答,“红五团二连的排长。”“为什么停下?”问话里透着不满,“为什么不带着同志们走?”“这……人员复杂……不太好带……”钟彦标望着这双眼里闪着的严厉的光,慌忙低下了头。“不对!”老同志把声音提高了,“单位再多,也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嘛!怎么能说没法带呢!”接着,俯到那个戴大八角帽的伤员身边,帮他擦抹脸上的水点。伤员感激地点了点头、喘息了一阵,挣扎着欠起身,从怀里掏出装着一小截炒青稞的粮袋子,递给了老同志,说道:“同志,拿去,分给断粮的同志……吃了,好往前走……”老同志没有接粮袋,却紧紧抓住了那只瘦骨嶙峋的手。过了一会儿,老同志又说话了。话是对着钟彦标说的:“看,我们有多好的同志啊!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不好带’?”老同志的话音更低、更沙哑了。钟彦标却从这话音里觉出了深沉的感情,得到了启发。他激动地抬起头,又看到了浓眉下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明亮、清澈又充满着热情。“排长同志,”老同志温和地说,“我们军队的党支部,不在营,不在团,却在连里,这是为什么呢?”“知道。”钟彦标回答。总支部书记讲过:1927年秋天,毛主席领导着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的时候,亲自在连队建党,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从那以后,红军不管怎样艰难困苦也顶得住、拖不垮,从不溃散……回忆着这历史的经验,想着老同志问话的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心头更敞亮了。“知道就好哇!”老同志胡须缓缓展开,笑了,“那么,现在你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依靠党员同志……”“对,并且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核心,一个堡垒,”老同志接过了他的话,“带领大家,继续前进,去赶上大队!”接二连三的启示,使钟彦标的心头完全豁亮了。他猛地把手伸进怀里,掏出那个珍藏的油布小包,打开来,拿出自己的党证,然后,把手一挥,叫道:“共产党员,到这里来开会!”他高高举起了党证,权且代替了党旗。党证上那红色印章——红星、镰刀、斧头,虽然不大,却像一簇火焰一样,鲜红、明亮,照耀着草地,照耀着会场。连伤病员在内,15个来自各个部队的共产党员,这些被饥饿、寒冷、疾病、战伤折磨着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们,围着这一簇火焰,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党员大会在庄严地进行。热烈的讨论开始了,一项项提议提出来了,一项项决议做出来了。开会的工夫,那位老同志一直注视着会议的进行。钟彦标看见,在那双明亮、清澈的眼睛里,流露着高兴和赞许的神情。当通过了最后一项决议,老同志举起了手:“我提议,大家喝支歌!”老同志站起来,用那充满感情的胸音唱了个起句,然后,胳膊猛然一挥,歌声,随着他的指尖爆发出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同名小说。故事发生于红军长征期间,文中老同志的原型是周恩来。12.本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多处恶劣环境的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1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钟彦标,有人认为主人公是老同志。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14.真正的领导力源于率先垂范的行动,集体的凝聚力来自共同信仰的感召。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2.①作者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如烂泥潭、暴雨、冰雹,渲染了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劣,也象征了长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②通过环境的艰难,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坚定和勇气,表现了红军“顶得住、拖不跨,从不溃败”的精神。13.观点一:钟彦标是小说主人公。①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以钟彦标的视角来讲述,他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②从情节来看,小说主要叙述了年轻党员钟彦标从老同志的眼神、表情和话语中得到启示、逐渐成长的故事,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③从主旨来看,小说结尾部分钟彦标组织在场的党员同志们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和领导核心,带领队伍继续前进,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点明小说主旨。观点二:老同志是小说主人公。①从情节来看,当红军队伍陷入烂泥潭困境时,是老同志带给钟彦标启示,才使队伍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办法,他是故事的灵魂人物。②从人物刻画来看,小说用较多笔墨正面刻画老同志,当队伍陷入混乱无序、钟彦标焦急无措时,老同志却临危不乱、沉着智慧,形象特点鲜明。③从主旨来看,小说表现党在艰难困苦时期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主旨主要是借助老同志实现的。结尾老同志带领大家高唱《国际歌》,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化了小说主旨。14.①当风雨猛烈袭来,老同志扯起衣襟,用身躯掩住伤员,冰雹打在身上也全不在意,他这种率先垂范的行动感染了钟彦标和其他共产党员,他们筑成一堵人墙,为伤病员遮挡狂风、暴雨、冰雹。②当钟彦标高高举起党证,党证上的红色印章唤起在场15个共产党员的革命信仰,使他们凝聚成了一个战斗集体。③党员大会结束时,老同志带领大家高唱《国际歌》,在这种解救全人类的共同信仰的感召下,同志们的情绪达到高潮,进一步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片段,生动展现了革命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与团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自然环境的残酷,反衬出人性光辉。钟彦标和老同志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在迷茫中成长,一个以行动示范领导力。小说通过党员集结、共同抵御风雨等场景,深刻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渲染环境与象征困难:文中提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滚跌、跋涉,小部队终于走出了这段充满着艰难和危险的烂泥潭”“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西北风斜推着急骤的雨点,夹杂着指尖大的冰雹,密集地扫射过来”,用“烂泥潭”“暴雨”“冰雹”等自然元素,渲染出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劣,象征着长征路上的重重困难,让故事充满紧张感。②反衬人物精神: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们没有退缩。如“他们来到了这个老同志身边,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像雁行一样一字排开,筑成了一堵人墙,用那些宽阔的脊背,为伤病员遮挡着狂风、暴雨、冰雹”,通过环境的艰难,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坚定和勇气,体现了红军“顶得住、拖不垮,从不溃散”的精神。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观点一:钟彦标是小说主人公①叙述视角:小说以“他(钟彦标)的心不由得一沉”“钟彦标循着这个声音望去”等语句,以钟彦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他见证并参与了整个事件,是故事的核心视角人物。②情节发展:文中写“钟彦标却从这话音里觉出了深沉的感情,得到了启发”“接二连三的启示,使钟彦标的心头完全豁亮了”,小说主要围绕钟彦标从老同志那里得到启示、逐渐成长展开,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③主旨体现:结尾“他猛地把手伸进怀里,掏出那个珍藏的油布小包……连伤病员在内,15个来自各个部队的共产党员,这些被饥饿、寒冷、疾病、战伤折磨着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员们,围着这一簇火焰,成了一个战斗的集体”,钟彦标组织党员形成战斗集体,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点明了小说主旨。观点二:老同志是小说主人公①情节关键:当队伍“人员复杂……不太好带”陷入困境时,老同志对钟彦标说“为什么不带着同志们走?”“不对!……单位再多,也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嘛!怎么能说没法带呢!”是老同志的话语和行动带给钟彦标启示,让队伍找到突破困境的办法,是故事的关键人物。②人物刻画:“一个人大步奔过来。他一边走,一边解着衣扣,然后,两手猛地扯起衣襟,用身躯掩住了两个伤员”等多处细节,正面刻画了老同志临危不乱、沉着智慧的形象,其形象特点鲜明。③主旨深化:小说通过老同志体现党在艰难困苦时期的感召力等,如结尾“老同志站起来,用那充满感情的胸音唱了个起句,然后,胳膊猛然一挥,歌声,随着他的指尖爆发出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体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化了小说主旨。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①率先垂范的行动:“一个人大步奔过来。他一边走,一边解着衣扣,然后,两手猛地扯起衣襟,用身躯掩住了两个伤员。冰雹,正在他的军帽上、肩头上和握着衣襟的双手上,四散飞迸;雨水,顺着浓黑的眉毛和胡须呼呼地流下来。这些,那人全不在意”,老同志用自己的身躯为伤员遮挡风雨冰雹,这种率先垂范的行动感染了钟彦标和其他党员,让他们也纷纷效仿,筑成人墙保护伤病员。②共同信仰的感召:“他猛地把手伸进怀里,掏出那个珍藏的油布小包,打开来,拿出自己的党证,然后,把手一挥,叫道:‘共产党员,到这里来开会!’他高高举起了党证,权且代替了党旗。党证上那红色印章——红星、镰刀、斧头,虽然不大,却像一簇火焰一样,鲜红、明亮”,钟彦标举起党证,唤起了在场党员的革命信仰,使他们凝聚成战斗集体。③共同信仰的感召:“老同志站起来,用那充满感情的胸音唱了个起句,然后,胳膊猛然一挥,歌声,随着他的指尖爆发出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老同志带领大家唱《国际歌》,在解救全人类的共同信仰感召下,同志们情绪高涨,集体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五、写作(40分)15.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最美的风景”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