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前后奉命校书,并考察各种著作的学术源流,其最后成果编成《别录》《七略》,其中《七略》将先秦诸子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其中前九家称九流,小说家不在其中。刘向、刘歆父子追溯九流的源头,认为都是从六艺而来。儒家出于司徒,道家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农家出于农官,小说家出于稗官。这是对先秦学术的早期研究成果。
黄老、老庄、无为
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聃。道家将黄帝说成是自家的远祖,故有“黄老”之称。战国后期,形成了黄老学派,其基础是道家哲学,其最高哲学范畴是老子发明的“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不干预主义。黄老之学在西汉初期非常盛行,帝王大臣多崇尚黄老,如高祖、吕后行政都务在简约,萧何、曹参相继为相,也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为宗旨。
老庄,老即老子,庄是庄子。道家两大宗师。老子一说是春秋时人,先于孔子,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又一说认为老子实为战国末期人。我采传统看法,老子乃春秋楚人,先于孔子。庄子则是战国末期人,其思想在老子基础上更进一步。
无为是道家提倡的统治方法。首倡于春秋时代的老子。老子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就是不要干预人民的生活,任其自然,君主和臣民各得其所,天下太平无事,这就是“无为而治”,结果则是“无为而无不为”。
坐忘
道家修养方法及其达到的精神境界。语出《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道),此谓坐忘。”这是说的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据王先谦注释,“坐忘”就是“坐而自忘其身”。《庄子·齐物论》有一段非常具体的描述:南郭子綦靠桌几而坐,仰天而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弟子怪而问之,南郭子綦回答:“今者吾丧我。”
由此可知,所谓“坐忘”,实际上就是通过静坐养气,排除一切知识与情欲杂念,保持内心的虚静状态,来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对是非、成败、祸福、哀乐、生死都无动于衷,从而与“道”融合相通。这就是道家神往的“真人”境界,是一种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的自由状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昫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又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小国寡民
道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小、寡皆作动词用。《老子》:“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兵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小国寡民,再则是愚民政策。老子认为,知识使人多欲,多欲则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祸乱之源。故他主张去知去欲,返璞归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则无不治”。这一点尚能得到帝王理解,而其“小国寡民”的主张数千年来却难有知音。
五行
五行是古人认为的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五行”最初指五种具体的物质,即水、火、木、金、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最早提出“五行”观念的是《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又《国语·郑语》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不过,这只是最表面的意义,“五行”观念还有更复杂深刻的内涵,其关键就在一个“行”字,“行”有运行的意思,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即变动运转的观念,这就是所谓“相生”和“相克”。“五行”相生,指此五种物质可以递相产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另一行,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术,木克土,土克水。
阴阳、太极
关于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一般认为,这一观念最早产生于对天象的观察,都与日照有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推而广之,凡宇宙间两两对立的事物及其性质,如天地、高下、大小、长短、刚柔、雄雌等等,都可归结为阴阳这两大对立统一的范畴。
中国先哲便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的观念世界里,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甚至医学上对疾病的认识,无一不与“阴阳”挂钩。
古人用以描述宇宙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地或阴阳),两仪生四象(四季或日月星辰),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天地万物未产生之前的“原始状态”。北宋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命题,也就是说,“太极”就是“无极”,一方面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一方面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既是元始,又是无限。周敦颐还提出无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以“一动一静”为其关键: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气”是古人用来表示世界万物构成基础的概念。“气”是中国哲学的特有范畴,中国先哲所谓的“气”则是不可数的整体,“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充斥于混沌空间,化生万物。因其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又称“元气”。东汉哲学家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混沌”的概念,一是“化生”的概念,这是中国先哲对“元气”特点的概括。
“气”或“元气”并不等于现代汉语中的“空气”或“气体”,它是古代先哲根据风雨云气变化所设想出的一种原初物质。“气”有清浊邪正,故物有美丑,人有贤愚。南宋理学家朱熹就是这样来解释人性善恶的。《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说: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禀;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禀;而“中间人物”则兼禀正邪二气。
八卦
周朝人发明八卦。又重叠为六十四卦,来模仿龟卜的兆纹。后来八卦的意义越演越繁,于是八卦各有其所代表的事物。如《说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乾爲天,坤爲地,震爲雷,巽爲木爲風,坎爲水爲月,離爲火爲日,艮爲山,兌爲澤”。
八卦又与阴阳相配。男女交合生人,因此宇宙间也有二极。男极为阳,卦象就是乾,女极为阴,卦象就是坤。然后乾坤依次相交,产生长子震、长女巽等卦。也就是八卦一方面代表自然界的根本,一方面又表达了人际之间的重要关系。
五德终始
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是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战国阴阳家邹衍关于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学说。邹衍把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称为“德”,“五德”即五种力量,就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按照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五行相克的规律,来阐释宇宙和历史的循环。《七略》佚文云:“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根据“五德终始”说,五行之德轮流主运,而得天下的帝王,其德与之相应,其正朔、服色、刑政也须与之对应,如《吕氏春秋·应同》所说,黄帝之时是土气胜,色尚黄。夏禹之时是木气胜,色尚青。商汤之时是金气胜,色尚白。周文王之时是火气胜,色尚赤。而继周者将以水气盛。后来的秦王朝便以水德自居,色尚黑。“五德终始”是当时的中国人所能见到的对宇宙和社会的最合理的解释,也为战国诸侯兼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并对秦汉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术势
法家三派,各有所重。慎到重势,认为国君要有威势,才能驱使臣下。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但韩非认为商鞅“徒法而无术”,申不害“徒术而无法”,慎到则偏于“自然之势”,都是片面的,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君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法是法律,主要针对民众,韩非认为国家必须制定法律,法律之外也不该讲什么仁恩,而且法律一旦制定就要严格统一遵守,贵贱一视同仁;术是权术,主要针对大臣,认为只有很好地控制群臣,才能够巩固统治。君臣间是一种敌对关系,此强则彼弱。而且权术要隐藏起来,让人无可捉摸。君王对一切洞若观火,但却不动声色,严格控制臣下,臣下就不敢有非分之想了。势是形势、权势,是君主的势力压过群臣百姓的条件。君主要利用自己的权势,才能稳固地统治天下。
法家过度强调君主与法的重要性,提倡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建立极端的君主独裁体制,因此不重视人才,也蔑视人民的欲求。
兼爱、非攻
墨家的重要主张。墨者认为国家人民的大害在于互相争斗,其原因则由于人与人之间毫不相爱。因此墨家用兼爱的主张来救世。兼爱不仅于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是有利的。这是纯粹从功利的角度来论证。与儒家对仁的主张完全不同。因为兼爱,自然反对互相攻击。
墨子的兼爱,即博爱,广泛地去爱人。与儒家所提倡的有差别的爱不同。儒家最重亲属关系,因此要人最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后对别人的爱依次递减。
白马论、坚白论
战国名家公孙龙的重要理论。名家是古代诸子中比较近似于西方哲学的一派,他们的理论与伦理的关系比较远,而关注逻辑、名词等的辨正。公孙龙的重视名,是因为他想要从辨正名实开始,使得天下名实相副,也是学习孔子的正名主义。他的白马论即“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他的意思是马是所有马的共性,而白色则是个性,因此白马所指的内容与马所指的内容当然是不一样的。再者,白马的白,既然已经定为白马的白,则不是任何别的事物的白,因此与白色这一单纯颜色所指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公孙龙的坚白论即离坚白,将坚与白认为是两个分离的共性。这是针对石头而言。当人见到石头的时候,只看到白,则没有坚。当拍石头的时候,又只感觉到坚,而没有白,因此二者是分离的,白不包含于坚中,坚也不包含于白中。石头既然如此,公孙龙更扩大说,天下万物有坚而不白的,也有白而不坚的,更可见坚、白二者是分离的共性了。
道、王道
《说文·辵部》:“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的原意是路,引申为道理、真理、道义等,如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但并非哲学范畴。老子始将“道”作为形而上的哲学范畴,指关于宇宙本原或规律。老子的道,一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这是一种混沌状态,早于天地万物,其状态是寂然无声,渺小,独立,永恒,循环不息。它深邃难测,是万物始祖。本没有名,老子称之为道。道使得天地混沌状态终结,产生万物。道是虚无的、不可名状的。二是一种自然规律。修身治国都要遵循道,遵循道,就是无为而治。
儒家的道指的是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是天下大同的信念,也认为是天的意志,世间的规律,因此经典中常用“大道”、“天道”这样的话。儒家的道因为与王的政治有关,因此又称王道。王道是儒者的政治理想,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构想。在实现王道的社会里,君主、臣民都处在一个和谐的、各司其职、上下相安的状态中,其主要特征就是用礼、乐治国,而不是刑罚。
天人感应
董仲舒提出的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天有意志,这是第一前提;天人相通,这是第二前提。这两个前提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是自然成立的。人的活动与行为根据其善恶,能使上天作出相应的反应:善则天心喜悦,示以祥瑞如凤凰、灵芝、甘露等;恶则天心震怒,示以灾异如日食、月食、冰雹、地震等。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商周时就已有“天命”的说法,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尤其是帝王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到西汉董仲舒那里,便发展成一种完备的神学理论。
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天人之应”的策题时,开篇即说:臣读《春秋》,考察前代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以此来推求天人相与之际的种种问题,天子将有过失,天就先降下灾害来谴告;不知自改,又现出怪异来恐吓;如果还不知变改,大祸就会降临了。这就是风行两汉的“谴告说”。这种危言耸听,实际上是对帝王行为的一种限制。帝王虽然为人间至尊,但也不能无法无天,否则将遭到天谴,甚至灭顶之灾。在董仲舒时代,“天人感应”并非一种道德说教,而是一种真诚的信仰。
道统
唐代韩愈有感于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没落,以及玄学、佛学对中国正统文化的侵蚀,因此提出“道统论”,认为儒家的道有一定的传承系统,借以维护孔孟思想的纯洁性,排斥佛教与道家的思想。韩愈的道统说是:尧传舜,舜传禹,禹传汤,汤传周文王、武王、周公,周公等传孔子,孔子传孟子,孟子之后道统中断。在韩愈看来,两汉儒者都偏离了原始儒家的学说,因此没有得到道统。韩愈的言下之意,孟子的道统传到了他手里,由他来担起传承孔孟道统的大任。
韩愈的这种“怪论”也许是受了宗教的影响,因为其中有很浓的“教主”意味。大凡以宗教迷惑人的,都自称自己这支才是正宗。事实上韩愈所谓的孔孟道统,内容比较空洞,完全没有达到孔孟的水准,反而把儒家窄化了,也为后来的理学家作了先导,后代理学家正是以上接“道统”为傲的。
理学、道学
宋代学者着重研究儒家义理,寻找安身立命之所,故称为义理之学,性命之学,或理学,或道学。理学并不是纯粹的儒学,与孔孟之道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是儒道释三家的合流,以儒为主导而已。又因为理学家们自称继承了韩愈所鼓吹的道统,因此理学又称为道学。理学发端于北宋周敦颐,之后一派以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客观的天理说。一派以南宋陆九渊为代表,主张天理即人心,不假外求,此派又被称为心学。
但两派的共同点是认为天理都被人的私欲所蒙蔽,因此要发现天理,就因当排除欲望,所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口号。他们又将天理发挥为人间的一切封建教条,把三纲五常与天理划了等号,这就严重束缚了人心的自由发展,导致了中国文化在南宋以后的大滑坡。因为理学中以程颐程颢、朱熹这一派最为政权所赞同,也最有理论成就,因此理学又称程朱理学。
性、理
性即人的本性。《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天赋的就叫做性。性的本质如何,这是儒家的大题目。孔子不谈“性”,孟子则主张“性善”,告子主张无善无恶,荀子主张“性恶”。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性就是“天理”,他说:“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即“性”就是天赋道德,是“天理”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朱熹将人性分为“天理”与“人欲”,认为天理善而人欲恶,“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因此要“存天理,灭人欲”,才能成为进到圣贤境界。
“理”最初指事物的原理、条理、道理等。宋代理学家的“理”指关于宇宙本原及其规律,将“理”与“道”划上等号,名曰 “天理”,并赋予“天理”以儒家伦理的内涵,并将其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万物不过是此“理”的具体体现。
心学
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非常有影响,强调“人心”的作用,故称“心学”。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称“陆王心学”。程朱的“天理”是客观的存在,而陆王的“天理”却存在于“人心”之中,陆九渊说:“心即理。”又说:“圣人之学,心学也。”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即“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陆王心学要探讨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陆九渊主张“明心”,就是首先发明人的本心,然后读书,说“六经皆我注脚”,气魄极大。他甚至认为,读书和做人并无关系,他反驳朱熹说:“尧、舜读何书来?”他反对将儒家圣贤之学当成学问来做,声称:“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明代中期王守仁重振旗鼓,心学作为在野的儒学思潮,再次席卷思想界,对程朱理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个性解放思潮。因此心学又称为“阳明学”或“王学”。
玄学、清谈
所谓“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实际上是道家之学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用道家自然思想来解释儒家的名教,即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和礼仪制度。魏晋时代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烦琐、谶纬的怪诞和儒家礼教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剖析妙理,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清谈的话题大都围绕着《老子》、《庄子》和《周易》展开,而这三部经典因其玄妙深奥,被称为“三玄”,“玄学”之名就由此而来。
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无、生死、性情、形神、名教自然、圣人有情无情等问题。这正是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正是由于这种反思,才有魏晋时代人性的自觉和个性的解放。当然,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的清谈都与国计民生无关,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甚至将亡国之祸都归咎于玄学家的清谈之风。但魏晋本来就是乱世,学者故作玄远,也有避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