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附录:何为“黑灾”,何为“黄灾”?
广东省普通高中2020学年
高二下教学质量联合测评
14、东北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概率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A.11 月 B.2 月
C.3 月 D.12 月
15、冬季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雪
C.风速 D.光照
16、据图文资料推测,东北地区
A.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大
B.2月河流水位开始上涨
C.4月积雪大量融化
D.9月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答案及解析
14、东北地区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概率最大的月份可能是
A.11 月 B.2 月
C.3 月 D.12 月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当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cm 时称为大雪或暴雪”,我们可知月内累计积雪深度可以反映降雪的强度。然后,结合图表信息,我们可知2月份的累计积雪深度远大于3月、11月和12月,即2月是出现大雪或暴雪天气概率最大的月份。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5、冬季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 B.降雪
C.风速 D.光照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B
解析:
影响降雪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雪),而积雪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亦复如是。但是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整体较低(多低于0℃),一般少有冰雪大量消融现象,而在春、秋季,气温则会影响积雪深(厚)度。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冬季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与风速、光照存在一定关系(如风速大,难以形成厚积雪,而光照充足积雪较薄),但不是主导因素。冬半年冷空气活跃,在冷暖气流交汇(或冷空气爬升)时,降水量大,积雪深度大,而降雪频繁,则月内累计积雪深度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C、D二项错误。
16、据图文资料推测,东北地区
A.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大
B.2月河流水位开始上涨
C.4月积雪大量融化
D.9月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C
解析:
降水,包括降雨、降雪、降冰雹等,1月份东北地区降雪天数及降雪强度较大,但这不能涵盖全部降水。中国大部分地区多为夏雨气候,即夏季为雨季,东北地区也不例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故A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季节性积雪丰富,外加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有两个汛期,即春汛和夏汛。2月属于冬季(北温带国家多以12月、次年1月和2月为冬季),河流仍是结冰期,水位没有上涨。但是,3、4月份(春末),积雪日数下降,积雪深度陡降,温度较高,或有大量积雪融化现象。故B项错误,C项正确。
【继续滑动查看】
一是有冰才有凌,也就是说要有结冰期;二是有汛才有凌汛,凌汛多发生于河流某河段从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因为高纬地区河冰先冻结后融化,低纬地区河冰后冻结先融化,出现洪汛。换言之,对于凌汛的发生时间来说,主要是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9月属于秋季(秋初),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都较小,平均气温较高(应高于0℃),河流无凌汛现象。故D项错误。
浙江嵊州2021年12月选考适应考试(有删减)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受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3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到暴雪天气,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1)说明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原因。(4分)
(2)分析暴雪天气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答案及解析
(1)说明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原因。(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小;(1分)此时受冬季风控制,吹偏北风;(1分)甲地处于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1分)乙地处于迎风坡,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多。(1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甲乙两地降雪量差异的原因,一是回答差异,二是回答各自因果,二者缺一不可。根据通辽市降雪量分布图,我们可知甲地降雪量小于乙地,这是因为冬季风主导风向为偏北风(西北方向),甲地位于山地(结合图例)背风坡(气流下沉,多焚风,气流干燥,降水少),而乙地处于迎风坡(气流抬升遇冷成云致雨)。
(2)分析暴雪天气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增加土壤墒情,为农作物储蓄水分;冻死一些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牧区易产生“白灾”,造成畜牧业重大损失;暴雪融化后,易形成洪涝灾害;在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改变生态环境。(任答四点得4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凡事有利有弊,白(雪)灾不尽是坏事。暴雪天气对通辽市农业生产的影响,注意“影响”二字多为“中性词汇”,即在答题时需要全面系统去掌握(正反两方面回答)。其中,暴雪的好处,即是“瑞雪兆丰年”,如增加土壤墒情冻死(伤)害虫病菌形成隔温层(保温层,且有反射太阳光,减小温差作用)等。暴雪的坏处,即是引发白灾及其他次生灾害,如对畜牧业的危害巨大,暴雪融化后,易形成洪涝灾害,且在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害,改变农业生态环境。
山西省朔州怀仁2020学年
高二下期末考试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海效应降雪是指冷空气流经暖海面后产生的降雪。在冬季,海水的温度高于气温,当北方来的寒冷空气经过温暖的海面时,海气之间会形成显著的温差。海效应降雪强度既与冷空气有关,也与海气温差有关。我国学者依据1971—2008年的山东半岛的气象资科,对渤海海效应降雪进行了研究。相关气象数据见下列图表。
(1)描述山东半岛冬季海效应降雪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8分)
(2)指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强度最大的月份,说明判断的理由,并推测可能的原因。(7分)
(3)山东半岛冬季暴雪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据此提出应对措施。(6分)
答案及解析
(1)描述山东半岛冬季海效应降雪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8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地区急剧减少,(2分)降雪主要集中在由东北沿海地区。(2分)
成因:莱山山脉以北地区是迎风地带,受地形抬升,降雪多;(2分)以南是背风地带,降雪少。(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某些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比照地形(地势)分布特点来看。如果是描述某地的当地地形(地势)分布特征(或特点),一般可从概述(如分布不均)、地形地貌类型(诸如中国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及盆地为主)、结合方位的详述(高低的方位,诸如中国地势特点是东低西高)以及特殊地形地貌(诸如海岸线曲折破碎)等。
【继续滑动查看】
由此可见,山东半岛冬季海效应降雪量主要分布在东北(沿海)地区,且自东北向西南地区急剧减少。其中成因就与“海效应”有关,一者靠海,属于冬季风迎风坡,风经海面带来大量水汽,地形抬升成雨(西南面为背风地带,降雪少)。
(2)指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强度最大的月份,说明判断的理由,并推测可能的原因。(7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12月
理由:12月的降雪日数、暴雪日数和降雪量均最大,占比最高。
原因:12月份的冷空气比较频繁、强度大,气温迅速下降,而渤海海温下降慢且滞后,此时海气温差达一年里的最大。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我们可知12月份累计降雪日数、暴雪日数及降水量最大,占比最高。1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亚洲高压势力强劲,南下频繁(强度大),但海洋比热容较大(降温慢),此时海气温差达一年里的最大,而海气温差大,蒸发旺盛,风携带的水汽更足,降雪量更大。
(3)山东半岛冬季暴雪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据此提出应对措施。(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加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早做好相关预案;通过各种方式(如洒融雪剂、机器或人工铲雪)及时清理道路和轨道的冰雪;汽车轮胎安装防滑链,并降低行驶速度。(言之有理即可)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主要是事前预测及事后干预。因此,冬季暴雪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出行的解决措施如下:一是加强预测,且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二是处理交通线路上的积雪,减少冰雪威胁。三是汽车加装防滑链,减速行驶。四是人员减少外出活动,注意防寒保暖。五是通讯线路及管道设施及时除雪(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