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扮演全球自由贸易守护者的角色,另一个则像一个愤怒的背叛者,四处挥拳攻击。”这句犀利的点评并非出自中国媒体,而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明镜》周刊。
当美国动用几乎所有国家力量,试图彻底打压中国科技,尤其是华为时,身处欧洲的德国人却冷静地观察着这场冲突的荒诞走势。德国媒体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质疑:为什么美国的“关税大棒”最终将盟友推向了中国的怀抱?为什么被制裁的华为反而成了英伟达的“最大竞争对手”?今天,我们将借助德国的视角,看看美国如今才意识到的事实:究竟是中国做了什么,才能让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如此失态?
华为,毫无疑问,成为了美国全面打压的核心对象。然而,这场围剿的结果,却像一面巨大的“照妖镜”,映照出许多国家的真实面目。
首先被揭开的,是那些紧随美国步伐的国家。英国曾是美国最忠实的盟友,在美国的巨大政治压力下,2020年夏天,英国宣布了必须在2027年前彻底从5G网络中移除华为设备的决定。这个决定的代价是什么?2024年,欧洲的一份5G网络质量调查报告揭示了惊人的事实:伦敦在10个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数,平均下载速率仅为143Mbps,而排名倒数第二的慕尼黑有259Mbps。测试公司的一位高层直言不讳,禁用华为设备可能是英国5G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甚至英国前商务大臣公开承认,禁用华为设备的决定“与国家安全无关”,纯粹是为了应对美国的压力。
对于英国的教训,德国人看得非常清楚。尽管德国政府中一些政党,如社民党和绿党,持续高调表态,要求检查甚至禁用中国设备,但事实上,德国却在悄悄“放行”运营商继续使用中企设备。为什么?因为现实的账单太过残酷。有业内人士透露,若德国要从现有网络中剔除华为设备,不仅会带来50亿欧元的巨大成本,还可能导致德国移动通信技术倒退数年。此外,替换铁路系统中华为设备也将耗费约4亿欧元,且可能延长项目5到6年。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局更是明确表示,迄今为止并未对使用华为设备发出任何警告。
在美国的政治压力与德国的实际利益之间,德国的选择显而易见——这无疑是对美国霸权的一次无声反抗。
如果说华为的坚守更多是防守,那么在更广阔的产业战场上,中国已经主动出击,扮演起了“鲶鱼”角色,搅动着由西方定义的游戏规则。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新能源汽车。就在欧洲还在讨论是否对中国电动车征税时,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比亚迪在2025年1月的销量暴涨,尤其是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月销量同比增长分别高达551%、734%和207%。在这些国家,比亚迪的销量已超越美国的标杆企业——特斯拉。与之相对,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明显下滑,尤其是在西班牙,销量同比下降了76%。
这条来自东方的“鲶鱼”,凭借强大的产品力和市场策略,正悄然抢夺美国科技行业的“皇冠上的明珠”。而这一切背后,是美国在战略上的一次史诗级误判。正如《金融时报》所言,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制裁,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成了中国技术自立的“最大推动力”。如果没有美国的禁令,华为可能依旧依赖台积电的芯片,中国的芯片产业也许会长期停滞在二流水平。然而,正是美国的“灭绝式打击”,将一个满足于当“好学生”的中国,逼成了一个敢于自主创新的战略对手。
面对严苛的封锁,华为与中芯国际合作,短短一年内便将最新的AI芯片良率从20%提升至40%,首次实现了生产线的盈利。美国,恰恰成了中国最强大的推手。
当战局日益不利时,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海尔曼做出了冷静的判断:“很明显,中国在这场冲突中能坚持更久。他们多年来一直在为此做准备。”
这种韧性源自何处?首先,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和最完整的供应链,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匹敌。德国专家马克斯·曾格莱因指出,中国消费者使用的大多数商品均为本土生产,因此不会像美国那样因贸易战而遭遇通货膨胀。其次,中国的“工具箱”远比美国想象的丰富。过去五年,中国已经大大扩展了应对策略,并调整了产业和经济政策。
更重要的是,美国正在失去全球的支持。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指出,世界的格局已发生变化,美国“已不再是解决方案,反而成了问题”,正在失去作为西方世界道德权威的地位。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没有制止中国,反而把传统盟友如韩国、日本和欧盟推向了中国的怀抱。就连《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也写道:“如今,许多国家可能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与我们联手对抗中国,反而会将中国视为更可靠、更稳定的长期合作伙伴。”
当一个国家的行为,不仅使对手更加团结、让盟友疏远时,这场“战争”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历史一次次证明,任何试图通过压制来阻止对手崛起的工业强国,最终都将失败。芯片战争亦是如此。
正如《金融时报》所总结的,这场战争远未结束,但从长远来看,美国或许已经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结局——这是一场中国永远不会输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