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地出现极端天气,雨雹下得多。搁在以前,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在老百姓心目中,雨雹是受雹神控制的,而雹神就是咱们“自己人”——李左车,而《聊斋志异》中还有他降冰雹于章丘却不伤庄稼的传奇故事。民间建有祭祀他的庙,现规模最大的雹神庙就在安丘西南山区的雹泉,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最北处的李左车大殿是庙中精华,根据庙里碑文中的“大唐重修”句,雹神庙建造时间是应当早于大唐朝的。
历史上确有李左车其人。他原是秦汉时期赵国之将,至于他是如何由将军变成雹神的,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张漱耳
史书中突兀亮相
李左车,他的名字在最早的史书《史记》中出现,不是单独一篇,是在《淮阴侯列传》中,但篇幅不短。司马迁在写到汉王刘邦派遣韩信和投靠过来的赵将张耳北上攻打赵国,带兵数万欲东下井陉(今河北石家庄西)。赵王歇与赵国军事统帅成安君陈馀则聚兵20万在井陉口御敌。就在这关口,司马迁突然冒出来一句“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军曰……”此前没有任何铺垫,如此突兀登场。
广武君向成安君进言,韩信连续打了几个胜仗,又有张耳辅佐,这是乘胜追击,锐不可当。但是他们千里来袭,粮草跟得上吗?呵呵,你也知道,井陉这地儿的路,车并排两辆都排不开,那么他运送粮草辎重的车辆肯定远远落在大队后面。这样,您拨3万人马给我,由我从侧边小路截击。而你呢?就只管深挖战壕,坚守不出,他向前攻不动,向后又被我堵住,人和马,那么多张嘴,在荒郊野外什么也吃不到,用不了10天,我保证把韩信、张耳的首级送来。
很绝、很致命的一招啊。但是,成安君是一个刻板的书呆子,居然宣称:咱们是正义的军队,正义的军队是不需要搞阴谋诡计的。李左车之计被他弃掷了。
韩信听探子所报,闻听了李左车的计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又闻听该计没被采纳,大喜过望。遂大胆用兵用计:井陉关前,韩信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派奇兵抄小路接近赵军营垒。然后佯败,诱敌倾巢出击,奇兵趁机夺赵营,遍插汉军旗帜。最后成安君被斩,赵王歇被擒。
韩信此战传令,千万不要杀害那个献计的广武君,必须活捉,谁擒到奖赏千金。于是当李左车被士兵绑着押到大将军帐前,韩信亲解其缚,请他面东,自己面西,礼待他为老师。曲高和寡,李左车的谋略只有韩信这样的高手才能够赏识。
随后的燕国和齐国收复战,韩信屡屡问计李左车。依其言,基本和平拿下北燕东齐。
为什么说和平是基本呢?原来只有燕国是按照广武君的战略设想,和平劝降;齐国刘邦派去著名辩士郦食其,利用韩信灭赵降燕的大好形势,已经说服齐王田广撤掉了对汉军的防御工事,打算投降。眼看就实现了李左车的战略构想。但由于韩信的野心与私心,竟然依旧用兵,不仅让齐民饱受生灵涂炭之苦,还连带郦食其被齐国误会不讲信义被烹杀。
京戏里凭空出场
从《史记》所记看,李左车的战略战术水平要高韩信一筹,此后他却凭空消失了。《史记》中亮相以后没有了以后,早一些史书,更是炒《史记》的剩饭。譬如,《史记》稍后的官方史书《汉书》,李左车也是附体太祖高皇帝的《汉纪二·三年(丁酉)》,完全是《淮阴侯列传》相关描述的缩减版,止于活捉赵王歇,并无添加半点新事。和李左车差不多的蒯彻,《汉书》单独为他立传,李左车就没有这个待遇,好像被韩信释放后就消失了。唯一能见的是《汉书·艺文志》中有《广武君略》兵书名,以及给后世留下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名言。
百度百科词目的李左车生卒年不详,西汉柏(邢台隆尧)人,秦汉时谋士,赵国名将李牧之孙。辅佐赵王被封广武君。
民间传说则连他河北的生地都不认可。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李左车辞官归田,返回老家安丘的雹泉村,造福乡里、潜心修道,成为一个得道高人。这无疑是离谱之事。
倒是历史题材的京剧《淮河营》,李左车出现在反对吕雉垂帘听政的顾命大臣中。蒯彻拉上李左车和栾布前往淮河营游说淮南王刘长,欲借他的势力灭吕,有段令我们耳熟能详的唱词:
在长安是你夸大话,
为什么事到如今耍奸滑?
左手拉住了李左车,
右手再把栾布拉。
三人同把那鬼门关上爬,
生死二字且由他。
剧目中,刘长让三人挨个觐见,李左车和栾布先后被绑,全凭蒯彻的三寸不烂之舌,以三罪之论说得刘长心动,并送半副銮驾送三人回长安。但他转头就反悔,将三老追回。蒯彻还是一顿辩论后,换来的是刘长要斩三人。多亏田子春以全家性命担保,以承诺前去长安盗取证明刘长身份的皇家宗卷,三人才被释放。
戏里顾命大臣共十个,称作“十老”,刘贾、刘交、蒯彻、陈平、栾布、王陵、周勃、张苍等,李左车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田子春。《淮河营》是马连良先生在1937年至1938年之间根据《史记》《汉书》和《西汉通俗演义》而编,很多大事件,诸如吕雉自焚等情节都与史实不符,十老之说也玄乎。
皇帝中多位封他
为人只有《史记》中没有结果的片段,为神是依靠4个皇帝所封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所封。话说公元前196年,吕后乘刘邦北征杀死韩信,重情重义、天生刚直的李左车,跑到大堂之上据理力争,结果惹恼了刘邦,当场被他喝令武士推出去斩首。李左车一听,突然抽出武士之刀自刎。这时刘邦才有了悔意,追封李左车雹神。
——汉武帝刘彻所封。大汉江山建立后,李左车也深谙君臣之道,急流勇退,辞官归隐雹泉扶危济困、广使恩德,指导百姓发展农业,挖河修渠,深受爱戴。他寿终正寝后,地方官员逐级上报功德。这时朝廷已是汉武帝刘彻当政,他追封李左车雹神。
——晋武帝司马炎所封。公元二八○年,司马炎遣龙骧将军王浚统领水军顺江而下,直取东吴首都建业。不想首战失利,王浚后退五十里下寨。是夜,帅字大帐内,王浚连日劳累,伏案而睡。冥冥之中,一老者从天而降。王浚甚奇,以礼相让问到:“敢问先生何人?”老者微微一笑:“将军莫惊,吾乃广武君李左车也。今知将军受挫,特来相助。后天上午,吾赠将军半日大雾,可乘雾破关。”王浚惊醒,知神相助,暗等大雾到,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建业。回朝后王浚将江中之梦,雹神之功修书表奏,司马炎敕封李左车为“阴灵侯”。
四位皇帝,横跨八百年,也是玄之又玄。封雹神的皇帝历史都很古老,这些传说却很短。而且涉皇愈多,愈不靠谱。故李左车的为神和为人一样突兀。
《聊斋》中两次扬名
真正传播李左车为雹神的,其实是明清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两篇《雹神》。首篇在卷一第二十。说山东淄川官员王筠苍,楚中为官,去江西龙虎山拜谒见张天师,遇见雹神李左车奉旨往章丘降雹,来向张天师辞别。
王筠苍恳请张天师免去故里那场雹灾。张天师说:“这是上帝的旨意,降多少冰雹均有定额,不敢徇私。”经王筠苍苦苦哀求,张天师才替他说情:“可以在山谷中多降点,不伤庄稼也就是了。”
李左车果然将冰雹都降到了山谷沟渠中,落到了田地里的只零星几枚。此文虽短,却将张天师和李左车升华为行善济世、“由人而升仙者”。包括王筠苍,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爱民如子、情系百姓的官员形象,可谓小笔墨作出了大文。
好不容易到达日照安家,又发现安家在祠堂敬奉李左车,求他安葬那天千万别屈驾前来。唐济武赶到后,奇怪如此敬奉李左车,主人解释,雹神很灵的,今祠堂有客商雹神附体,说明天他盯上您了,会陪您来,我们如果不虔诚祷告,届时这里就下大冰雹了。
作者最后评述:“广武君在当年,亦老谋壮事者流也。即司雹于东,或亦其不磨之气,受职于天……”这里的“司雹于东”,相当于李左车墓而言,传其墓在博兴县城北15里处,那么他经过的“雹神李左车祠”就是建在安丘的雹泉,祠前的水池即珍珠泉,至今还有苏东坡所题“神泉”二字碑刻立于池旁。
爱史者作神推演
李左车从历史上消失了,再此现身的时候,已是雹神。至于为什么消失,又为什么从人变成神,没有正确答案,当地一些文史爱好者便主观臆测。论点集中在:雹神,顾名思义,就是管着天下雹子(安丘当地读雹子为拔子)的神。李左车成为雹神,完全是因了雹泉这个地名。
他们举例:诗人杜甫曾任唐肃宗的左拾遗,因此又被称为“杜拾遗”。杜甫死后,各地盖了很多“拾遗庙”纪念他。宋代以后,取消了拾遗官职,慢慢老百姓就搞不清拾遗是什么了,以讹传讹,“杜拾遗”渐渐变成了“杜十姨”,使得原来的拾遗庙成了杜十姨庙。参考雹神,是因为珍珠泉曾叫“薄泉”或者“勃泉”。后人或者是为了避讳,或者只记着音,重新立碑时记不着字了,于是就写了个“雹泉”,那跟它紧挨的广武君庙顺理成章成了雹神。所以,现在当地人说这眼泉水的时候读bao音,说冰雹的时候管它叫下ba子。
雹神真是这样造出来的?
其实在百姓眼里,雹神可不是什么好神,它带给人间的只有灾祸。《汉书·五行志》对雹释为:“雹者,阴胁阳也,霰者阳胁阴也。春秋不书霰者,犹月蚀也。釐公末年信用公子遂,遂专权自恣,将至于杀君,故阴胁阳之象见。釐公不寤,遂终专权,后二年杀子赤,立宣公。”
《左氏传》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说曰:“凡物不为灾不书,书大,言为灾也。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
《尚书·洪范》说的更直接:气候是上帝对人间的奖励或者惩罚手段。
把一个有功于社稷的军事将领演变为不为百姓行好事的雹神,似乎也只能归结为以讹传讹的口语演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