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泡湖是指湖底植物释放的甲烷等气体在靠近湖面过程中迅速冻结的一种现象。并不是所有结冰的湖都可以看到冰泡奇观。最基本的条件有二个:一是要有可在水中释放气体的源头(湖底腐殖质丰富);二是湖泊当地气温急速下降到冰点以下,也就是说结冰的速度快过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这样气泡才能被锁在冰层当中。
目前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能大概率看到,一是加拿大的亚伯拉罕湖,二是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新疆的赛里木湖。
“冰泡湖”是世界上一种罕见的自然奇观。2016年初,在赛里木湖克勒涌珠湾发现大片区的冰泡,冰泡宛若星灯,悬浮在蓝冰之中,有的簇在一起,有的如串串冰糖葫芦,摇曳生姿,令严冬的赛里木湖增添了生趣。伴随着冰泡奇观的还有冰针、冰纹、冰裂、冰莲花……
随后,又在赛里木湖三台古驿、月亮湾、点将台等多处区域发现大规模冰泡,其中尤以点将台遗址文化公园为最。
人们被这奇特的景象震撼到,把这种奇观称为 ——“被禁锢的气泡”,或“蓝冰星灯“。
冰泡的形成要求很高,需要降温速度非常快,瞬间能冻结整个湖面,冰封的速度快于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气泡才能被封锁住。
另外,湖面必须有风把积雪吹走,高速大风还有打磨冰面的作用,让冰面清晰透明。而迷人的蓝色冰层,则是因为冰川融水带来的矿物质富集于此得以形成。赛里木湖属高山湖泊,具备上述所有条件。
赛里木湖“冰泡湖“,每年优受摄影师们及冬季游客的青睐追踪。
赛里木湖
还有令人惊异的‘冰之眼’。
458平方公里的湛蓝湖面凝结成巨量的蓝冰之境,与您有个“蓝冰之约”。
冰面被雪覆盖之后,又形成了茫茫冰原,高远辽阔,让人神旷心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赛里木湖四周群山环绕,山林雪海,气度非凡。冰雪旅游季,值得每位喜爱旷野的游客前来。
“霰”
这样?
这不是雪么!
很多人会这么想
但是它拥有自己专属的名字
霰[xiàn]: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5mm,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后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常呈球状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有些地区叫雪子、雪糁等。
霰一般生成自混合云中
为冰晶和过冷水滴的混合体
冻结的冰晶和水滴间
有较多的气泡
白色的近似球体
这个特点又会让很多人
认为它是“冰雹”
冰雹:冰雹多来自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冰雹的直径一般在5-50毫米范围内,大的可达到几厘米或几十厘米。它在云中的上升气流要比一般雷雨云强,小冰雹是在对流云内由雹胚上下数次和过冷水滴碰并,而增长起来的,当云中的上升气流支托不住时就下降到地面。大冰雹是在具有一支很强的斜升气流、液态水的含量很充沛的雷暴云中产生的。
那么
下图是霰么
这叫做冰粒
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弹,直径常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只剩下破碎的冰壳。
冰粒通常是由于
雪在下降的过程中
遇到温度稍高的空气层
部分或全部雪花融化成水滴
又遇冷重新冻结再降至地面
一样么?
仔细看就能发现了他们的区别
就让下面这张图来告诉你
颜色、大小、声音都是有不同的
一个透明一个不透明
一个硬硬的一个松松散散的
貌似还很好区别
殊不知还有些你中有我的情况
外表透明内里洁白
这是霰还是冰粒呢?
一般如果在地面没怎么融化
松松散散也不见冰壳
我们也认为是“霰”
下次见到了
记得要分清楚哦!
它们看似冰晶
透亮、晶莹,带些许可爱
却有极大破坏力...
风说雨是天的泪滴
带着飘飘柔柔的流线四处撞击
砸在玻璃的尽头找到下滑的归宿
在缝隙里寻找潮湿的心迹
于是
敞开心扉盼着日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年四月份的华南地区正值春季,冷暖气流碰撞、强对流天气不断,广东雨水充沛,但在电闪雷鸣中,清远清城、广州增城、惠州博罗、东莞长安居然出现了局地冰雹!大大小小的冰块降落使得降雹地区经济等损失不少,既然如此,那就让小编带你们了解一下冰雹的江湖传说。
何谓冰雹?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是一种季节性明显的气象灾害, 华南北部多出现在初春和盛夏, 尤以4-7月最多。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
一、形成:
(冰雹形成示意图)
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后汽化,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凝聚成云,此时大气相对湿度为100%。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过饱和,就会形成降雨;如果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形成降雪;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
二、形成条件:
国内研究表明,强不稳定温湿层结,以及强垂直风切变,是冰雹天气产生的关键因素。此外,由于非高原冰雹的发生多集中出现在山区,这表明山区地形对冰雹天气产生有很大影响。徐国钧等模拟和分析了地形对冰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是雹云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冰雹天气产生的具体条件:
①大气中必须要有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存在。
②积雨云的温度必须达到能使个别大水滴冻结的程度(一般认为温度达-12~-16℃)。
③要有强的风切变。
④云的垂直厚度不能小于6~8千米。
⑤积雨云内含水量丰富。一般为3~8 克每立方米,在最大上升速度的上方有一个液态过冷却水的累积带。
⑥云内应有倾斜的、强烈而不均匀的上升气流,一般在10~20米/秒以上
(强对流来时快速变黑的天)
三、特点:
冰雹是强烈对流云中降落的一种固态水,冰雹事件具有局地性强、面积分散、影响范围小、季节性明显、突发性强、来势急、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且其发生时常伴随狂风暴雨和急剧降温等恶劣性天气,破坏性极大。
四、主要分类:
(窗外下冰雹)
五、冰雹灾害:
冰雹每年都给农业、建筑、通讯、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但值得庆幸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天气雷达、卫星云图接收、计算机和通信传输等先进设备以及多种数值预报模式在气象业务中的大量使用,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预报能力已大大提高。
案例 冰雹带着巨大杀伤力来袭:
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布里斯班遭受30年来最强风暴吹袭,强风及冰雹造成至少39人受伤,有飞机及直升机被吹翻、大量建筑物玻璃窗碎裂、多达9万户停电,估计损失达1亿澳元 。
到这里你是否对冰雹有了些新的认识呢?
与沿海台风同为气象灾害的冰雹,
其预防也是一项重点工作,
接下来看看对于冰雹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以及该做什么吧...
常见的预测冰雹的经验:
感冷热:如果下雹季节的早晨凉,湿度大,中午太阳辐射强烈,造成空气对流旺盛,则易发展成积雨云而形成冰雹。故有“早晨凉飕飕,午后打破头”、“早晨露水重,后晌冰雹猛”的说法。
辨风向:下雹前常常出现大风而风向变化则烈。农谚有"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拧云转、雹子片"等说法。另外如果连续刮南风以后,风向转为西北或北风,风力加大时,冰雹则往往伴随而来。因此有"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南风不降雹"之说。
观云态:各地有很多谚语是从云的颜色来说明下冰雹前兆的,例如“不怕云里黑乌乌,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红黄云下长白虫”,“黑云尾,冰雹打死羊和牛”,因为冰雹的颜色,先足顶白底黑,然后中部现红,形成白、黑、红乱绞的云丝,云边呈上黄色。从云状为冰雹前兆的说法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雹”等,说明当时空气对流极为旺盛,云块发展迅猛,好象浓烟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这种云极易降冰雹。
听雷声:雷声沉闷,连绵不断,人们称这种雷为“拉磨雷”。所以有“响雷没有事,闷雷下蛋子”的说法。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横闪比竖闪频数高,范围广,闪电的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杂在起,听起来有连续不断的感觉。
识闪电:一般冰雹云中的闪电大多是云块与云块之间的闪电,即“横闪”,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进行得很厉害。故有“竖闪冒得来,横闪防雹灾”的说法。
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
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作定断,需综合分析运用。
防御措施
一、气象预报
二、人工防雹
①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
②在地面上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让这些物质在雹云里起雹胚作用,使雹胚增多,冰雹变小。
③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放火箭、投炸弹,以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
④用火箭、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使云形成降水,以减少云中的水分;在冷云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长。
在农业生产中:
①在多雹地带,种植牧草和树木,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条件,达到减少雹灾目的。
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
③成熟的作物及时抢收。
④多雹灾地区降雹季节,农民下地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如竹篮、柳条筐等,以减少人身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