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61年来单日最大降雨量,史上第一次暴雨橙色预警,北京“7·21”大雨来势汹汹,去也匆匆。
北京市气象局消息称,暴雨期间,气象部门共向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送了6期暴雨重要天气报告。21日,发布暴雨蓝色预警2期,升级暴雨黄色预警3期,升级暴雨橙色预警2期,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1期,暴雨临近预警10次,并滚动发布逐小时累计雨量。
但对暴雨预警的质疑同样存在。有专家称,“预警升级太慢,比如最后上升到橙色预警时,最大暴雨已经过去了。”财新网亦报道称,根据《北京市气象应急保障预案》,当日暴雨在19时前后也可能达到了暴雨红色预警级别。
本报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新闻发言人孙继松。
暴雨预警恐与公众感觉有偏差
对于某个具体的降雨过程,政府部门、公众与客观标准评价结果会出现不一致。2006年广东惠州“6·9”大雨即被视为预警准确,但公众满意度低的典型。
气象专家认为,客观评价此次暴雨的预警是正确的,政府部门亦表示满意。
但公众评价却是负面,认为最猛烈的降雨发生在早晨上学、上班的交通繁忙期,公众指责预警信号发布“马后炮”、暴雨预警等级偏低。但实际上,根据降雨量统计,上班高峰期前并不具备橙色以上预警的条件。
《21世纪》:有一个质疑,就是18时30分才发布橙色预警晚了,最大暴雨已经过去了。
孙继松:预警是根据规定和流程来做的,是一个滚动升级的过程。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发蓝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发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的标准要达到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红色预警则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气象部门将预警从蓝色升级到黄色,再升级到橙色是合理的。
媒体报道中,21日15时30分发布了黄色预警,18时30分发布了橙色预警,实际上这3个小时之间我们还发布了一次黄色预警。
“不是我们想发红色就能发”
雨量预测将达到上一级别条件时,预警是否必须升级?
文中称,对于持续时间较长、雨强较小的连续性降水,在发布了黄色暴雨预警信号后,即便累计雨量达到50毫米,而且降水还在持续,但雨强不大或有所减弱,一般情况不必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保留黄色暴雨预警信号即可。同样,如果发布了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即使累计雨量达到100毫米且降水还将持续,如果雨强不大或降水时间持续不长,就不必发布黑色暴雨预警信号,保留红色暴雨预警信号即可。
《21世纪》:有媒体报道称“7.21”大雨可能达到了红色预警水平,即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这是否属实?
孙继松:我们也看到了关于预警颜色问题的相关质疑。红色预警的标准中,前面的这个“3小时”是一个定语,是指前面3小时已降雨100毫米,而不是把前面的降雨全部累计起来。即便现在看来,“7·21”大雨的雨量也没有达到红色预警的程度。
另外,也不是我们想发红色就发红色预警的。北京市比较特殊,启动红色预警,就意味着全城进入一种极端状态。
《21世纪》:这个全城极端状态单单指的指防汛工作吗?
孙继松:不是,是指包括城市运行和管理在内的极端状态,这是最高级别的警戒。
《21世纪》:有意见指出,预警升级还要考虑服务效果,不是雨量够了就必须升。
孙继松:是这样。预警的意义就是告诉你危险在下面,必须去应对。比如说下了100毫米雨,但这雨下在沙漠里面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它没有意义。除了雨量,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是预警考虑因素,其实每一个预警信号后面都有防御措施。
孙继松:原则上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汛情和地质灾害是降雨之后累积的结果,但不完全取决于雨量,比如不同的地方渗水的条件不一样,汇流不一样,或者速度不一样。因此积水的程度不完全取决于雨量。地质灾害也是如此,如果地表比较干,降雨50毫米,和地表已经饱和情况下降雨50毫米,所带来的地质灾害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就不是气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了。汛情预警由水务部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由气象部门和国土部门共同发布。绝大多数情况下,水务部门要先等气象部门作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