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的内容和方法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和暴雨雨型确定工作内容包括:代表性站点选择、原始数据整理、降雨资料年限确定、统计样本建立、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拟合、暴雨强度公式参数求解、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确定、图表绘制、成果适用性分析、成果编制印刷等。
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流程
1、降雨资料和统计样本
1.1站点选择
1.1.1降雨资料的站点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代表性:所采用的站点数据能代表某一区域的降雨特点,连续的数据系列应该包括本区域内不同降雨类型的统计数据。
2)历史数据连续性:所采用的站点数据应该有连续20-30年的降雨统计数据
3)一致性要求:所使用的资料系列必须是同一类型或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不能把不同性质的水文资料混在一起统计。
4)站点选择应保证原始数据的随机性和独立性,不可采用数个站点的数据混合样本。
5)选择站点在资料年限内发生迁址、雨量记录仪更换时,需对降雨资料的代
表性和一致性进行论证和说明。
6)编制一个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至少应选择一个代表性站点,城市地形地貌及降雨特征差异较大,并具备基础资料条件的城市,宜选择多个代表性站点编制当地不同区域的暴雨强度公式,以分别代表城市的不同区域特征。
7)选择当地国家气象站或区域气象站作为代表性站点。若研究区域内无国家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或已设站点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可考虑选择其他行业降雨观测站作为代表性站点或辅助站点,但应依据上述要求,对资料的可用性进行论证。
8)站点选择须满足资料年限长度要求,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2006,2013版)的要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采用的年最大值法基础资料年限至少需要30年以上;短历时暴雨雨型资料年限宜为30年以上。宜通过降雨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合理选择资料年限,但需包括最近年份的降雨资料。
2、原始资料
原始降雨资料宜采用逐分钟自动记录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自记纸形式记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和现代自动气象站自动记录的逐分钟降雨资料。原始降雨资料需要进行处理才可做为样本选取的基础资料。
对以自记纸形式保存的历史降雨自记记录资料,推荐使用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的“降雨自记纸彩色扫描数字化处理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扫描、图像处理、数据处理,将气象站降雨自记纸图像进行数字化转换,成为逐分钟降雨量,并需要经人工审核或修正后,录入数据库
自动记录站的降雨资料逐分钟数据是直接入计算机数据库的,由于没有自记纸降雨记录资料直观性识别的特点,大量数据的审核难度相当大。数据审核需要有经验的专业数据审核分析人员承担。
由自记纸降雨记录和自动记录混合的站点,应进行两类数据的一致性分析。
3、统计样本选取及年限确定
在原始资料的准备和审核基础上,建立统计样本是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关键步骤。
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3版)的要求,暴雨公式的编制的降雨历时应采用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共11个历时的暴雨强度资料。
选取降雨资料样本中各降雨历时雨量的逐年最大值,作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的有效暴雨资料样本。
随机事件序列的频率分析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随机、独立样本的基础上,因此
统计样本建立须满足随机性、独立性、代表性原则。样本的随机性、独立性、代表性受站点选择、原始数据处理、样本采样等过程影响。
样本年限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降雨规律的代表性、统计误差控制、采样方法等因素。
4、频率计算和分布曲线
4.1频率和重现期计算
4.1.1对选定的样本按照降序排列,样本经验频率按以下公式计算:
p=m/(n+1)
其中,p为经验频率,m为排序数,n为样本容量,即样本总数。
4.1.2重现期与经验频率按照以下公式换算:
P??=1/??p
其中,P为重现期,p为经验频率(%)。
4.1.3年最大值法计算降雨重现期宜按2年、3年、5年、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等8个重现期计算。精度检验重点为重现期2-20年区间。
4.2频率分布曲线拟合
4.2.1频率分布曲线拟合应基于选取的统计样本,采用经验频率曲线或理论频率曲线进行趋势性拟合调整,一般选择理论频率曲线,如:皮尔逊-Ⅲ型、耿贝尔型函数曲线等。
各地宜根据本地降雨特点,选取部分代表站点进行多种频率分布函数的拟合试验,从中选取拟合效果较好的理论频率曲线函数类型。
4.2.3根据编制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的范围要求(2-100年区间),需对拟合确定的频率分布曲线采用适线法进行外延。
4.2.4根据确定的频率分布曲线,得出重现期(P)、降雨强度(i)和降雨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