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tc;)
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
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
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
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
J={(Z0+Z1)·し1+(Z
当Z0=0时,上式变为:
+ )·し+ ( + )·し
Z …… Z Zn
Z …… Z Zn
-2Z·L}/L2
n 0
J={Z1·し1+(Z1+Z2)·し2+……(Zn-1+Zn)·し
}/L2fa
、J1/3 计算
、J1/4;计算
(mm);
4、H24 年均最大24小时雨量
资料;
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
5、Cv、Cs: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
Cs 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
Cv的地区:Cs≒Cv Cv的地区:Cs≒
Cv24 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6、Kp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
24p24(mm);
24p
24
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
H =Kp·H
8、n值 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
当t1小时:取n=n1;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n2;
求法:(1):查图(!)
:采用当地资料;
、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
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Ⅲ型典线的模比系数
Kp表供naan查用。使用时首先查出所在地的H 、H、H、H
、Kp后,计算
1/6 1 6 24
相应的H 、H 、H 、H
、值。再按需要求算各时段的设计暴雨量。
1/6p 1p 6p 24p
A、当历时t=1/6~1小时范围内:
p·
H =S (t)1—n =H ·(t)1—n =H
·(t/6)
tp
n 1
1/6
1/6 1p
1/6
1/6p
式中:Sp=H1p·1n—1=H1p=H1/6p·(1/6)n1/6—1
n1/6=1+lg(H1/6p/H1p)
B、当历时t=1~6小时范围内:
p 1p 6pHtp=S·(t)1—n1=H ·(t)1—n1=H ·(t/6
p 1p 6p
1—n1
1p 1p 6p 1式中:Sp=H ·1n—1=H =H ·6n—1
1p 1p 6p 1
n1=1+lg(H1p/H6p)
C、当历时t=6~24小时范围内:
H =S·(t)1—n =H
·(t/24)1—n24
tp p 24 24p
式中:Sp=H
·24n —1=H ·6n —1
24p 24 6p 24
n24=1+lg(H6p/H24p)
D、长历时(1~7日)暴雨公式:
ptpH =H24p·Tm·pm=a+blgP
tp
式中:T----设计暴雨的历时(日); a b参数查附图;p 设计频率(%)
9、Sp 设计频率的暴雨雨力(mm/h);可用下式计算
Sp=H
/241-n
24p
也可查表按公式 Sp=H24(1+Cv24·)计算
----查皮尔逊Ⅲ型典线的离均系数表(据Cs~P%查对应的p);
Cs---最大24小时暴雨偏差系数,采用当地资料或取:Cs=
10、 降雨历时=24小时的径流系数;查表或采用当地资料;
值表
地区H24粘土类 壤土类 沙壤土类
地区
H24
粘土类 壤土类 沙壤土类
100~200
山区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
丘陵
100~200
200~300
平原
300~400
~0.60
400
400~500
500
R24p11、hR 计算 h=H
24p
地区综合设计暴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深,一般用24小时降雨的径流深h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