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埋骨在此,后代必有英才,能够位极人臣!”
清朝时期,一场暴雨历时三天,引起了山洪暴发。
山上一座刚安顿好的墓穴被山洪冲刷,眼看要塌陷。
族人正欲挪碑,碰巧有风水师路过,慌忙阻止他们,并掏出罗盘查看。
一番端详后,此人表示这块墓地乃处“风水宝地”,墓主后代因此会有无穷福泽。
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再挪这座坟。
谁也没想到,三代之后,这家里真的出了一位“位极人臣”的英才——曾国藩
而这座墓的墓主曾竞希,正是曾国藩的曾祖父。
曾国藩难道真的是因为祖坟才有如此的成就吗?
其实,曾国藩的成才确实跟曾祖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曾国藩的曾祖曾竞希有三子,他的祖父曾玉屏排行老二,自幼聪明伶俐,备受长辈宠爱。
曾玉屏是普通农民出身,虽然聪慧,但是受条件限制没读过书,整日不务正业。
父辈留给他的财产本就稀少,还被他挥霍一空,整日只在县城与浮浪子弟纵酒游乐。
由于常年留恋烟花,通宵达旦,曾玉屏一度成为亲朋四邻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曾家祖辈勤劳,不想如今却出此等轻浮子孙,实属家门不幸!你务必以他为诫!”
听到邻居长者教导孙子的话,曾玉屏无言以对,他不由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曾家虽世代为农,但也小有家资,结果这些年被他败得家徒四壁,后世子孙也没有福荫可庇护。
思前想后,曾玉屏下决心改变现状,为祖上争光,为后世留下财产傍身。
后来在告诫孙子的话中,曾玉屏说过“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
他从三十五岁开始改过自省,兴家立业,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醒悟后开始耕田开荒,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
曾玉屏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前前后后置办了百十来亩地。曾玉屏头脑灵活,在他的经营下,山林田产年年丰收,曾家家底逐渐丰厚起来。
但只有田地收入是不够的。有了功名,一个家庭的地位才能稳固,想真正要长盛不衰,必须要有后劲,绝不能坐吃山空。
曾玉屏自己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他认为必须让子孙读书,科考功名,不能走他的老路。
他对孩子们说,“读书好,能让人明事理、辨是非,考取了功名,家族才能一代一代兴旺!”
对于像曾家这样的寒门平民来说,想要打开仕宦之门,参加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
科举制从隋唐创立,后日臻完善,每三年举办一次用以选拔出世之才。
发展到清朝时,科举依然选拔官吏、提拔人才的不二之选。
曾玉屏的孩子里要数次子最聪慧,奈何早逝。
他只能把科考入仕的希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为他请名师指导,自己也时时敦促于他。
但是由秀才、举人考到进士,不仅需要后天努力,天资和运气也一样重要。
长子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日夜苦读,但是由于天资不高,即便他点灯熬油、头悬梁锥刺股,十几次里一直是名落孙山,连个秀才也没考中。
乡里人有嘲笑曾玉屏白日做梦的,说他家没有读书的天分,让孩子读书也是浪费银钱,只能一无所获;
也有劝说他的,认为不如让孩子和他一起耕田做活,考取功名是需要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事,他家没有这个福分。
“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就不信老曾家出不来一个读书人!”
曾玉屏对乡里人的七嘴八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读书是子孙最重要的出路。
他当年耕田开荒靠的就是一股倔劲,面对儿子的屡次失败,曾玉屏没有气馁,反而为长子娶妻成家,希望他的后代能有所作为。
嘉庆十六年(1811),他的长孙曾子诚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曾玉屏见长子常年科考无望,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个长孙身上。
曾子诚五岁开蒙,他为孙子请来教书先生,又命儿子时常教授四书五经。九岁开始,曾子诚就能学作八股文了。
刚满十四岁,父亲就带他县衙礼房报名,父子两人共同开启了科考生涯。
曾玉屏本以为孙子能争口气,没想到少年初登考场,并没有获得理想结果,反而落败。
父子两人铩羽而归,一时曾家成了满乡里的笑料。
父亲为了科举搭上了一辈子,难道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吗?
曾玉屏不信邪,咬牙坚持让二人继续考试。
皇天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二年(1832),四十三岁的曾麟书经过县试和府试后,最终顺利通过院试。
“中了!我中了!”
寒窗苦读数十年的曾麟书终于中了秀才,阖家上下一派欢欣鼓舞。
后来曾国藩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科考之路,回忆说,“五六百载,曾无人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虽然曾麟书不算名列榜首,但毕竟曾家出了第一个秀才。
这让曾玉屏看到了出头之日,更加坚定了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念头。
但是儿子中榜之时,孙子曾子诚却在自己第六次科考中再次落榜,颇受打击。
尤其这次他不仅榜上无名,其试卷还在榜单旁展示牌上,作为反面教材全省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