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来袭的降温天,如果能捧着暖烘烘的糖炒栗子吃上一袋,那嘴里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但板栗不仅是食客们的冬日美味,同时也稳居眼科医生心目中眼外伤“暗器”排行榜前列。那圆滚滚的可口板栗,究竟是怎么与眼外伤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就要从挂在树枝上的一团团毛刺球球开始说起。
板栗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乔木,在我国地理分布极其广泛,种植历史更是悠久,是赫赫有名的“铁杆粮食”。香甜美味的板栗仁总是2-3个成团,套着大家熟悉的褐色外壳,被包裹在满是绿色尖刺的栗苞里(也称为壳斗、栗蓬)。尚未成熟的板栗果实,挂在枝头像一团团绿色的小刺猬。秋季成熟后栗苞变黄、变硬、裂开,我们日常熟悉的褐色“栗子”才正式显露真容,其后成为冬季大街小巷热乎乎的暖心小食。
虽然板栗果实外包裹的针针分明的“铠甲”在成熟后会自行开裂,但是采摘板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采收季,约三分之一的板栗果实出现开裂后,农户就会用长棍全部敲落。掉落时,满球满球的尖刺就成为了攻击力极强“暴雨梨花针”。在各地医院眼科,每年板栗刺扎入眼睛的意外总是时有发生。而角膜恰好是人类眼球最前端透明的“窗户”,在抬头看板栗掉落的时候,就很容易中招,让角膜成为板栗刺刺入的重灾区。
更危险的是,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常有内生真菌共存,少则十几种,多达近百种。内生真菌并不影响植物自身的健康,主打一个互惠互利,同生共长。然而如果是人类遭受了植物性的眼部外伤,则会被真菌感染,发生角膜炎、巩膜炎、眼内炎等等一系列真菌感染性疾病。从板栗上可分离出的内生真菌包括镰刀菌属、链格孢属等,这俩种菌属正是我国真菌性角膜炎的常见致病菌种。其中,镰刀菌属更是我国首位的致病真菌。只要板栗刺扎入过角膜,真菌性角膜炎就可能尾随而至。除了植物性外伤,真菌还广泛地存在于尘土中,因此如果眼睛在户外溅入过泥浆、灰尘,这也可能成为真菌性角膜炎的诱因。
真菌性角膜炎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潮湿环境下更多见。其发病较细菌性感染缓慢,刺激疼痛感相对较轻。患者可出现角膜炎常见的眼红、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感染处会逐渐形成乳白色牙膏状或苔藓样外观的病灶。镰刀菌等主要致病菌多为丝状真菌,菌丝生长过程中穿透性强,一旦穿透角膜进入到眼球内部,病情就会难以控制。
雪上加霜的是,真菌性角膜炎不仅需要的治疗周期长(药物治疗至少持续6周),而且现今仍缺乏高效广谱又低毒的理想抗真菌药物。这不免让医生在治疗时束手束脚。所以,结合外伤史及时经验性用药很重要,积极为患者明确致病病原一样重要。明确了攻坚对象,治疗上才能放手一搏。为此医生需要刮取患者角膜病灶组织,进行细菌及霉菌这两种常见感染性病原的涂片和培养。有时甚至需要多次刮取,才能获得明确的结果。在有条件的地区,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以及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检测,都能够极大地帮助医生明确疑难角膜感染的诊断。
总体来说,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类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根据报道仍有15%~27%的患者病情不能控制,需要进行角膜清创、角膜移植甚至摘除眼球等手术治疗。因此,预防是真菌性角膜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直接购买食用板栗外,现在还出现了不少板栗园,提供游客亲自采摘栗子的旅游项目。佩戴好帽子、面屏等防护用具,避免抬头张望,仅捡拾掉落在地上的成熟果实,都能有效避免意外的发生。如果真的不幸发生意外,请务必仔细回忆告知医生外伤情况(例如植物划伤、泥土溅入、板栗刺入等),诊断明确时一定要积极配合用药,切忌随意提前停药。以上这些注意事项,对于其他角膜外伤及感染性角膜炎也都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