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 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启幕②三峡水库启动2023年175米蓄水 ③摩洛哥地震遇难者超2000
浦江创新论坛开幕,打造国际创新论坛“中国品牌”
※ 昨天,以“开放的创新生态:创新与全球链接”为主题的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从2008年举办首届浦江创新论坛以来,这一论坛已连续举办16届,打造出国际创新论坛的“中国品牌”。
从“创新型国家之路”到“开放的创新生态:创新与全球链接”,16年来,每一届浦江创新论坛的主题都聚焦科技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前沿创新思想的策源地、世界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国际科技合作的助推器、全球创新人才的引力场、全球技术转移的枢纽地。
16年前,论坛创办之初,是为了回应外界对中国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质疑;而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论坛致力于搭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谈及创办浦江创新论坛的缘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王元感慨万千。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虽然当时中央作了战略部署,但对于自主创新这个新的国家战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很多人并不完全赞同,把自主创新误解为‘关起门来’。”王元说,“国外很多官员和专家也对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今后会关起门来,排斥外资企业。”
针对来自国内外的质疑,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等领导提出了创办浦江创新论坛的构想。2008年5月,徐冠华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提倡自主创新并不等于完全放弃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为了在这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的问题上加强交流、凝聚共识,科技部、上海市政府和同济大学共同发起浦江创新论坛。2008年5月,以“创新型国家之路”为主题的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56位国内外嘉宾在论坛上发表演讲,探讨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也开启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那以后,浦江创新论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论坛机制设计也不断优化。王元介绍,2008、2009年的两届论坛,由全体大会和主题论坛组成;从2012年起,论坛改由全体大会和专题论坛组成,将政策论坛、区域(城市)论坛、未来(科学)论坛、金融科技论坛、创新创业论坛等多个专题论坛固定下来,以便参会嘉宾针对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发表观点、深入研讨,更好发挥论坛的高端智库作用。
近年来,论坛采用“年会+会议季”机制,将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等更多的专业性会议纳入浦江创新论坛框架,进一步丰富了论坛内容、提升了专业性科技会议的知名度。
今年7月,包括3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近40位顶尖科学家齐聚上海,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会议季活动——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上,探讨“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这个论坛将数学作为探讨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落脚点,推动数学与物理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各个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数学支撑。
设立主宾国和主宾省(市)机制,也是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机制创新。从2012年起,德国、芬兰、俄罗斯、以色列、英国、丹麦、荷兰等国家先后受邀成为主宾国,各国领导人为论坛发来贺信或视频致辞,派遣部长级以上官员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借助这一高层次国际科技创新平台,中国与各个主宾国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合作。
今年论坛的主宾国是巴西,来自巴西政府、企业、学术界的代表组团来沪,论坛期间将举办“首届中巴纳米技术研讨会”等中国—巴西创新周活动,探索双方在产学研领域合作的新路径。此外,巴西的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亮相,邀请中国专家“揭榜”解决技术难题,携手推动科技和产业发展。
走过16年春秋,这个聚焦科技创新的论坛仍在不断探索,为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读报
习近平:加强新质战斗力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日到78集团军视察,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创新集团军建设管理和作战运用方式,全面提高部队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1版>>>
20年如一日,课比天大
作为国家一级教授和院士,在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赵东元坚持给本科生上课,20年如一日,因为国家需要人才,需要科学精神。课比天大。赵东元最喜欢的称谓是“赵老师”,他常说,“迟到5分钟就是教学事故”。为了上课,他宁愿推迟手术。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2版>>>
50载勤耕耘,轻负高质
作为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小学一年级全部对口入学,20余年来对口学区没变。神奇的是,这所多年前典型的薄弱学校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学子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赢得家长良好口碑的同时,学生的近视率低于上海市的平均值近20%。这种蜕变,不仅书写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奇迹,更让学校成为家长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 详见今日解放日报2版>>>
§申城
陈吉宁会见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
陈吉宁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马杜罗总统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情况。 详见>>>
上海交响乐团新乐季启幕
昨晚,音乐总监余隆挥棒上海交响乐团,为2023-24音乐季启幕。这是一个海外名家全线回归,青年力量蓬勃绽放的新乐季。开幕音乐会以青年华裔作曲家周天的《都会》开篇,乐队首席、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柳鸣和青年钢琴演奏家左章先后登台,联袂乐团依次奏响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组曲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详见>>>
上海公安开展集中清查整治行动
9月8日至9月10日,上海公安机关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砺剑2023”集中清查整治行动。集中行动期间,上海警方进一步强化街面巡防配置力量,加强对小区、商铺、校园周边的巡查力度,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同时,在商圈景点、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组织开展集中夜间综合查缉行动,加大对可疑车辆、人员的查缉力度和频次。 详见>>>
§国内
习近平主席与巴西总统致贺信,浦江创新论坛开幕
以“开放的创新生态:创新与全球链接”为主题的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今天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宾国巴西总统卢拉分别向论坛致贺信。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开幕式,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致辞。 详见>>>
三峡水库启动2023年175米蓄水
175米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正常蓄水位。三峡水库在每年汛末蓄水,在枯水期至次年汛前逐渐释放并腾出库容,以“蓄丰补枯”调度,为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长江流域的航运、供水、生态、发电等需求提供有力保障。截至2022年12月,三峡工程累计为长江中下游补水超3300亿立方米。 详见>>>
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突破10亿人次
自2012年启动建设至今,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突破10亿人次,在推动科普公平普惠、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全国达标实体科技馆实现省级全覆盖,地级市覆盖率达65.9%,县级科技馆超220座,中央财政补助免费开放科技馆377座。
※国内短讯
●海南三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四十号卫星
●江苏ETC停车场年底将达3000个
●杭州新开通直飞迪拜、阿拉木图国际航线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结束访问东帝汶启程回国
§国际
马克龙:G20宣言不是俄方“外交胜利”
据路透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10日称,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新德里峰会宣言不是俄罗斯的“外交胜利”。报道称,马克龙表示,为解决国际经济问题而成立的G20不是可以期待实现俄乌冲突外交进展的场合。另据法新社报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0日表示,G20领导人新德里峰会是一个“成功”。 详见>>>
摩洛哥地震遇难者超2000,全国哀悼三天
地震震中位于摩洛哥第三大城市马拉喀什西南约71公里处的偏远山区。不少村庄失去供电和通信服务,一些道路被跌落的巨石阻拦,影响救灾进度。村民穆罕默德·阿扎瓦想起地震那一刻仍心有余悸。他说:“我觉得脚下的地在晃动,房屋倾斜,赶紧带孩子跑到屋外。但我的邻居一家四口就没这么幸运了,父子俩的遗体已被找到,母女仍下落不明。”
数千尼日尔民众示威要求法国撤军
尼日尔7月26日发生政变以来,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多次表示“不排除对尼日尔展开军事干预的可能性”。法国方面则表示,未来如果西共体决定对尼日尔采取军事行动,法国将予以支持。 详见>>>
※国际短讯
●缅甸政府表示已从俄罗斯接收2架苏-30战斗机
●马尔代夫总统选举将进入第二轮投票
●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