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伙有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有时候读书看报,会碰到一些不太常见的字,看着好像认识,可仔细一琢磨,又觉得不太对劲。
就像那个“胔”字,上头是个“此”,下头是个“肉”,猛地一看,心里可能就琢磨,这字是不是跟“肏”字有啥关系啊?
不过啊,咱们得弄清楚,事实可不是咱们想的那样。
那么,“胔”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搞明白这个,咱们得一起好好琢磨琢磨这个生僻字的来龙去脉,看看它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01
“胔”这个字,读作 [ zì ]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确实是个生僻字。不过啊,小编特意去翻了翻《康熙字典》,终于找到了它的释义。
而在《礼记》这本书里,还提到了掩埋腐肉的规定,这些腐肉就被叫做“胔”。
说到读音呢,《广韵》这本书里提到,“胔”有两种读法。
一种是“疾移切”,对应咱们现在说的“cí”音;
还有一种是“才支切”,就是“zī”音了。
这读音不同,意思也有差别。
读“zī”的时候,它指的是人的肠子;
而读“cí”的时候,它指的是一种水产动物,
就像咱们现在说的乌贼、章鱼那样的。
除了这些,小编还了解到,“胔”这个字啊,有时候也通“慈”,表示对小动物的怜爱;
有时候又通“籍”,表示身体瘦弱多病;
还有时候通“自”,表示骨肉相连的意思。
在《集韵》这本书里,小编还看到“胔”的标准写法其实是“骴”,而且它还有一些异体字,像搓、㱴和殐。
其中搓是两手相摩的动作,㱴表示坏败,而殐的本义是耻辱,是失坠的样子,都是用来形容动物死后留下的残骨。
咱们总结一下啊,现在常用的“胔”字主要有两个意思。
指带腐肉的尸骨,或者是腐烂的肉,甚至是整个尸体,就像《礼记》里说的“掩骼埋胔”。
是指瘦弱,比如“羸胔老弱”,就是说那些瘦弱多病的老人家。
02
咱们来聊聊古文里“胔”这个字是怎么用的吧。
运用一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他在一首叫《初冬风雨骤寒作短歌》的诗里提到了“胔”这个字。他是这么写的:
这首诗说的是宋金那时候打仗的事儿。金朝的军队啊,在战场上抓了我们宋朝的将领,还狠狠地鞭打他们。
这些鞭打让好多士兵和将领都死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尸骨就那么扔在那儿,腐烂了。
陆游在这首诗里啊,表达了他对这些无辜牺牲的人的心痛和生气。
那个“万鞭枯胔”啊,就是说被鞭打得都不成人形的尸体;“纛下老酋”指的就是金朝的将领。
整首诗都在说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陆游对和平的向往。读了这首诗,咱们也能感受到那种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运用二
你听说过“贞观二年”吗?那时候,唐朝把突厥颉利可汗给打败了,建武那边知道后,就派使者来祝贺,还带了封域图来。
过了五年,皇帝又下令让广州的司马长孙师去办件事,就是把隋朝打仗时死的士兵的尸骨给埋了,还把高丽人建的京观给毁了。
03
说起这“京观”,可真是让人心里发毛啊。
你看这字,上面一个“京”,下面一个“观”,看上去像是个高高的建筑,可能还有瞭望塔,用来观察敌情和百姓的生活。
以前,有人猜这京观是高丽人建的,用来纪念打胜仗。可是啊,这京观其实是个非常残忍的东西。
那时候打仗多了,打得也凶了,京观就慢慢变成了骷髅台。
你想想看,把打败的敌人的尸体堆在路边,然后用土夯实,筑成个金字塔一样的土堆,这就是在炫耀战功啊。
历史上有些人特别热衷于建那个京观。像皇甫嵩、司马懿这些人,他们可能觉得这京观能当作战争的一种策略。
唐朝,作为古代的一个大王朝,打仗的时候也有筑造京观的行为。你看那些史书,像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明确提到筑造京观的战争有9次。
这些战争啊,有的是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有的是唐朝军队跟边疆少数民族的冲突,还有的是zhong央政fu的军队跟那些藩镇叛军或者农民起义军的战争。
这些京观下面啊,埋的战死的士兵,少的也有近千,多的都好几万呢。想想都让人心疼。
不过啊,唐太宗这位皇帝,确实是个治国的高手。
他在贞观五年的时候,不仅派人去毁了高丽人建的京观,还把隋朝的士兵的骸骨收起来,好好祭拜然后安葬。
他还下诏令,让那些有京观的地方,不管新旧,都得把京观给毁了,然后用土堆成坟,把下面那些枯朽的尸体都掩蔽起来,不让它们暴露在外面。
这么做啊,既能安慰那些死去的士兵,也能让活着的人心安,还能减少因为战争产生的怨恨。真算得上明智之举了!
04
经过这一番讲解,咱们都知道了“胔”这个字和“肏”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咱们还知道了这个“胔”字在古代的文化里,还有现在的生活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意思和用法。
这真的让咱们对古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这些知识啊,都是咱们的宝贵财富,咱们得多多学习,多多了解,才能不辜负咱们祖先留下来的这份文化遗产。